方劑組成解釋
聖飲子中包含人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益血: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之功效。聖飲子主治氣虛血虧、心悸怔忡、神疲乏力、面色蒼白等症,人參的補益作用可改善患者的氣血不足,提升整體體質。
- 協同作用:聖飲子中其他藥材如麥冬、生地、丹參等,多屬清熱涼血之品,人參的溫補作用可平衡藥性,避免寒涼過度,更能發揮藥效。同時,人參還能促進其他藥材的吸收利用,增強藥效。
聖飲子中包含款冬花,主要原因有二:
一、宣肺止咳:款冬花性溫,味甘,入肺經,具有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聖飲子作為治療肺熱咳嗽的方劑,款冬花可以有效宣通肺氣,化解肺熱,緩解咳嗽症狀。
二、潤燥止渴:款冬花還有潤燥止渴的作用。聖飲子常用於治療肺熱所致的口乾咽燥,款冬花可以滋潤肺燥,緩解口渴症狀,提高療效。
款冬花在聖飲子中發揮著宣肺止咳、潤燥止渴的雙重作用,有助於快速緩解肺熱咳嗽等症狀。
聖飲子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罌粟殼。罌粟殼是罌粟植物的果殼,擁有多種藥理作用,主要被應用於中醫中以緩解疼痛和鎮靜。首先,罌粟殼富含生物鹼,如嗎啡和可待因等,這些成分能有效地減輕疼痛,對於一些需要緩解的病症具有顯著效果。其次,罌粟殼所具備的鎮靜作用,可以幫助患者放鬆,改善焦慮和失眠的症狀,這在臨牀上常常是治療的重要考量。因此,在聖飲子的配方中,罌粟殼不僅增強了方劑的療效,還能幫助患者改善整體的身心狀態。不過,由於罌粟殼的特殊性和潛在的副作用,在使用相關方劑時必須謹慎,以確保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達到最佳療效。
聖飲子中加入烏梅,主要原因如下:
- 斂肺止咳:烏梅性酸澀,入肺經,能收斂肺氣,止咳化痰。對於肺氣虛弱、咳嗽痰多者,烏梅能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
- 生津止渴:烏梅味酸甘,能生津止渴,潤喉開音。聖飲子中加入烏梅,可以緩解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等症狀。
此外,烏梅還具有解暑止瀉、消食止嘔等功效,因此在聖飲子中,烏梅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如聖飲子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肺氣虛寒,咳嗽喘急」,其病機核心在於肺氣虛弱,陽氣不足,導致寒邪內滯、宣降失常。肺虛失於溫煦,則氣逆而咳喘;寒邪凝滯氣道,則痰飲不化,日久難癒。方名「如聖」暗示其效驗卓著,適用於虛寒性咳喘之久病者。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人參(補肺益氣,固本培元)
- 為君藥,主補肺脾之氣,針對「肺氣虛寒」之本。人參大補元氣,能溫振肺陽,助肺司呼吸之職,改善氣虛不攝所致的喘逆。
罌粟殼(斂肺止咳,固攝氣機)
- 用量最大(二兩),為臣藥。其性酸澀,專入肺經,強力收斂肺氣以止咳定喘,尤宜久咳不止、氣耗散無度者。然其為「治標」之藥,需配人參補益以防閉門留寇。
款冬花(溫肺化痰,降氣止咳)
- 佐助君臣,性溫潤,既能溫肺散寒,又潤燥化痰,針對寒痰阻肺之咳嗽。其「降氣」之性,與罌粟殼之「收斂」相協,調節肺氣宣降。
烏梅(酸收生津,斂肺兼護陰)
- 與罌粟殼協同增強「斂肺」之效,且其酸甘化陰,可防溫燥藥物(如人參、款冬花)耗傷肺陰,亦能緩解氣逆所致之咽喉乾燥。
配伍特點與原理
- 標本兼治:人參補虛治本,罌粟殼、款冬花治標止咳,烏梅調和藥性,構成「補—斂—降—潤」的立體結構。
- 收散並行:款冬花「宣散」寒痰,罌粟殼、烏梅「收斂」肺氣,一散一收,調節氣機開闔而不致壅滯。
- 溫潤共濟:人參、款冬花偏溫,烏梅酸潤,使全方溫而不燥,適於虛寒咳喘兼輕度陰傷者。
適用情境推論
此方宜於病程較長、咳喘反復發作之虛寒證,症見咳嗽無力、痰白清稀、動則氣短、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若新感風寒或痰熱壅肺者,非其所宜。整體展現了中醫「虛者補之」「散者收之」的治療思維。
傳統服藥法
人參(去蘆頭)1兩,款冬花1兩,罌粟殼(去瓤)2兩(炙),烏梅1兩(捶碎)。
每服5錢,用水2盞,煎至1盞,去滓,食後臨臥熱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如聖飲子性溫,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如聖飲子,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八。 組成:人參(去蘆頭)1兩,款冬花1兩,罂粟殼(去瓤)2兩(炙),烏梅1兩(捶碎)。 主治:肺氣虛寒,咳嗽喘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