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槐花飲
HUAI HUA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一八八引《餘居士選奇方》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1
熱/寒比例
極寒 (0.02)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2%
肝經 22%
大腸經 22%
脾經 11%
膀胱經 11%
心經 11%
肺經
肝經
大腸經
脾經
膀胱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槐花飲中包含槐花,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止血消腫:槐花性涼,味苦,歸肝、大腸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消腫的功效。對於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如鼻衄、咯血、便血等,槐花能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
- 治療腸道濕熱:槐花具有清熱利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對於濕熱蘊結於腸道所致的腹瀉、痢疾等症,槐花能起到清熱利濕、止瀉止痢的作用。
因此,槐花作為槐花飲的主要藥材,能有效治療熱毒血熱所致的出血症狀,以及腸道濕熱所致的腹瀉、痢疾等症。
槐花飲中添加白礬,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固澀止瀉: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可與槐花共同收斂腸道,止瀉止痢,對於脾虛濕盛、腸滑不固導致的泄瀉尤為有效。
2. 清熱解毒: 白礬亦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與槐花共同清熱解毒,對於濕熱蘊結、毒邪內侵引起的腸道炎症,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綜上,白礬在槐花飲中發揮固澀止瀉、清熱解毒的功效,與槐花相輔相成,增強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槐花飲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酒毒吐血」,即因過量飲酒導致濕熱內蘊、灼傷胃絡,引發的嘔血或吐血。古代醫家認為,酒性辛熱,久飲易生濕熱,濕熱鬱蒸上攻,損傷胃絡,血溢脈外則見吐血。槐花飲以簡潔配伍直折病勢,針對酒毒熱迫血行之證,強調「立效」,反映其急救止血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槐花(炒焦):
- 性味苦寒,歸肝、大腸經,傳統用於清熱涼血,尤善治下部出血(如腸風便血)。本方取其「炒焦」增強收澀止血之效,且能入血分清泄酒毒蘊結之熱,防止熱邪繼續迫血妄行。
白礬(生用):
- 性酸澀寒,具收斂止血、燥濕解毒之功。《本草綱目》載其「吐衄血閉」可止。其酸性收斂能速斂創面,凝固血液;燥濕之性可化酒毒濕濁,斷濕熱之源。
配伍邏輯:
- 止血標本兼顧:槐花清熱涼血以治本,白礬收斂止血以治標,二者寒性協同抑制血熱妄行。
- 一清一斂:槐花側重泄熱,白礬側重固澀,形成「熱清則血寧,澀斂則血止」的協同機制。
- 劑量特點:白礬用量五倍於槐花,突顯急救時以收斂止血為先,佐以清解餘熱。
延伸原理推測:
酒毒吐血病機多屬「濕熱迫血」,此方可能通過:
- 局部黏膜收斂:白礬形成蛋白質保護膜,直接封閉破損血管。
- 降低血液溢出:槐花中鞣質與白礬共奏收斂之效,減少血漿滲出。
- 調節血分熱毒:槐花所含蘆丁等成分或輔助降低毛細血管脆性,緩解酒精毒性。
全方藥簡力專,體現中醫「急則治標」思路,適用於突發性輕中度酒傷吐血,然須辨證屬熱證為宜。
傳統服藥法
槐花1合(炒焦),白礬5合(生)。
上研細,只作1服。
水1碗,煎至半碗,溫服。立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吐血
相同名稱方劑
槐花飲, 出處:《普濟方》卷一八八引《餘居士選奇方》。 組成:槐花1合(炒焦),白礬5合(生)。 主治:酒毒吐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