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白丸

槐白丸

HUAI BA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3%
肝經 23%
大腸經 23%
心經 15%
脾經 7%
膀胱經 7%
肺經
肝經
大腸經
心經
脾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槐白丸中含有槐白皮,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瀉火,涼血止血:槐白皮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可治療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例如鼻衄、咯血、便血等。
  2. 收斂止瀉:槐白皮還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能治療脾虛泄瀉、濕熱瀉痢等腸道疾病。

槐白皮與其他藥材配合,組成槐白丸,能有效治療各種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疾病,以及腸道疾病。

槐白丸中包含槐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止血: 槐花性涼,味苦,入肝、大腸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其對於熱毒壅盛所致的出血症狀,如鼻衄、咯血、腸風下血等,有較好的療效。
  2. 疏肝解鬱: 槐花還具有一定的疏肝解鬱功效,有助於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脅痛、煩躁等症狀。

因此,槐白丸中加入槐花,旨在發揮其清熱涼血、止血以及疏肝解鬱的作用,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槐白丸中添加白礬,主要原因有二:

一、燥濕止瀉: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脾胃經,具有燥濕止瀉之功。槐白丸主治濕熱下痢,腹痛便溏,白礬能燥濕止瀉,與槐花、白芍等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清熱瀉火、止瀉止痛之效。

二、收斂固澀:白礬有收斂固澀之效,可止瀉止血。槐白丸中槐花、白芍等藥物清熱瀉火,白礬則收斂止瀉,兩者相輔相成,使藥效更佳,不易傷正氣。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槐白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槐白丸主治「腸風,痔瘻久不癒」,此症屬中醫下焦濕熱、血絡受損之病機。
「腸風」指便血鮮紅,多因風熱或濕熱蘊結腸道,損傷血絡;「痔瘻」則為痔瘡潰爛成瘻,久潰不斂,乃濕毒瘀滯、氣血敗壞所致。本方針對慢性痔瘻兼見出血者,以收斂止血、清熱燥濕為核心。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槐白皮(君藥)

    • 性味苦寒,歸大腸經,善清大腸濕熱。《本草綱目》載其治「五痔,腸風瀉血」。
    • 以棗肉塗炙:棗肉甘緩補中,炙後減槐白皮寒峻之性,兼顧脾胃,又能增強潤燥斂瘡之效(蜜炙法常見於緩和藥性)。
  2. 槐花(臣藥)

    • 炒炭後增強止血之力,專治腸風下血。《醫學入門》謂其「涼血止血,治腸風痔漏」。
    • 與槐白皮協同,強化清熱涼血、止腸風便血之效,針對血熱妄行之病機。
  3. 白礬(佐藥)

    • 煅後(燒令汁盡)為枯礬,收斂燥濕之力尤甚,《神農本草經》言其「主惡瘡,痔瘻」。
    • 助槐白皮斂瘡生肌,燥濕解毒,針對痔瘻久潰、濕腐不斂之標實。

全方配伍思路

  • 清熱涼血+收斂止血:槐白皮、槐花清大腸濕熱以治本;白礬固澀止血以治標。
  • 內外並治:槐白皮外用炙法(棗肉塗)暗示「內服外治合一」思路,蜜丸緩釋藥力,米飲送服顧護胃氣,適應慢性病需持久斂瘡之特性。

推論延伸

此方側重「標本兼顧」,對濕熱瘀阻型痔瘻(局部腫痛、滲液伴出血)尤宜。然若氣虛下陷或陰虛血少之痔疾,則非所宜,此為組方偏性所限。

傳統服藥法


槐白皮4兩(用煮棗肉4兩,火上旋塗,慢火炙乾脆為度),槐花(炒)2兩,白礬(燒令汁盡)2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5丸,空心米飲送下,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收斂作用,不宜在孕婦及月經期間服用。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槐白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三。 組成:槐白皮4兩(用煮棗肉4兩,火上旋塗,慢火炙乾脆爲度),槐花(炒)2兩,白礬(燒令汁盡)2兩。 主治:腸風,痔瘻久不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