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香丸

槐香丸

HUAI XIA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27

熱/寒比例

(0.3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7%
大腸經 17%
肺經 13%
脾經 13%
膽經 9%
胃經 9%
心經 8%
三焦經 5%
膀胱經 4%
肝經
大腸經
肺經
脾經
膽經
胃經
心經
三焦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槐香丸中加入槐花,主要基於其清熱涼血、止血消腫的功效。

槐花性涼,味苦,歸肝、大腸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消腫之效。其能清泄肝火,涼血止血,對於因肝火上炎、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如鼻出血、吐血、便血、崩漏等,均有較好的療效。此外,槐花還具有消腫止痛的作用,對於外傷出血、腫痛等症,亦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槐花在槐香丸中,可發揮清熱涼血、止血消腫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相關疾病。

槐香丸中加入黃連,主要是為了其清熱瀉火、燥濕止瀉的作用。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解毒消腫之效。槐香丸的組成中,槐花清熱涼血、止血,香附理氣解鬱、止痛,而黃連則有助於清熱解毒,防止藥物過於寒涼,並配合槐花、香附,共同達到清熱瀉火、止血止痛的效果。因此,黃連的加入,可以更好地平衡藥性,提高藥效。

槐香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食止痛: 木香性溫味苦,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槐香丸常用於治療腸胃不適、腹痛、腹瀉等症,而木香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促進消化功能,達到止痛的效果。

2. 協同槐花: 槐香丸中含有槐花,具有清熱涼血、止血降壓的功效。木香與槐花搭配,一方面可以增強槐花的清熱解毒效果,另一方面可以緩和槐花的寒涼之性,避免其損傷脾胃。

槐香丸中加入白礬,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收斂止瀉: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瀉的功效。槐香丸主治腸風下血、痔瘡出血等症,白礬可收斂腸道,減少出血,並有助於止瀉。
  2. 燥濕殺蟲:白礬還具有燥濕殺蟲的功效。腸風下血、痔瘡出血等症往往伴隨濕熱,白礬可燥濕殺蟲,改善腸道環境,輔助止血。

總之,白礬在槐香丸中起着收斂止瀉、燥濕殺蟲的輔助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槐香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槐香丸主治「臟毒腸風下血」,為中醫古籍中常見的下焦濕熱出血證候。「臟毒」泛指腸道濕熱蘊毒,腐蝕血絡所致便血;「腸風」則多因風熱或濕熱客於大腸,迫血妄行,表現為便前出血、血色鮮紅或暗濁。此方所治範圍包括:

  1. 下血成痢不止:濕熱壅滯腸道,氣血瘀阻化為膿血痢。
  2. 酒痢或谷道疼痛緊逼:酒毒濕熱下注,或肛門灼痛、裡急後重之症。
  3. 尋常調理:強調「兩日一服」,具預防復發之效,屬標本兼顧之劑。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君藥:槐花(炒)

  • 藥性:苦微寒,入肝、大腸經。
  • 作用:炒炭後增強止血之效,《本草綱目》載其「治腸風瀉血」。現代研究顯示槐花含蘆丁,能降低血管通透性,緩解腸道炎症出血。

2. 臣藥:黃連(炒)、白礬(枯礬)

  • 黃連
    • 藥性: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炒製緩其寒性,專攻腸道濕熱。
    • 協同:與槐花共清大腸濕熱,黃連抗菌、抗炎作用可抑制腸道病原菌。
  • 白礬(枯礬)
    • 藥性:酸澀寒,收斂止血,《本草經疏》謂其「蝕惡血,止瀉痢」。火煅後增強燥濕斂瘡之效,針對黏膜潰瘍出血。

3. 佐藥:木香

  • 藥性:辛溫,行氣止痛,《日華子本草》言「治瀉痢、里急後重」。
  • 調節氣機:防止槐花、黃連寒涼凝血之弊,通過促進腸道蠕動(現代研究含揮發油)緩解「谷道緊逼」之痛。

4. 使藥:烏梅(酸醋熬膏)

  • 藥性:酸澀平,斂肺澀腸,醋製增強收澀之力。
  • 配伍意義
    • 酸收止血,與枯礬協同固攝血液。
    • 緩解木香辛散之性,使行氣而不耗血。
    • 烏梅酸性成分可能調節腸道酸鹼環境,抑制病原體(如阿米巴痢疾)。

加減法解析

  • 地榆煎湯送服:針對血痢重症,地榆涼血止血,《本草正》稱其「專治血熱便血」。現代研究表明其鞣質成分能形成保護膜,減少腸道出血。

全方治療原理

  1. 清熱燥濕:黃連、槐花直折腸道濕熱,治本以絕出血之源。
  2. 收斂止血:枯礬、烏梅酸收固化,促進創面癒合。
  3. 行氣調血:木香調暢氣機,改善濕熱壅滯之氣血瘀阻,符合「行氣則後重自除」之理。
  4. 標本兼顧:既止出血之急,又除濕熱之因,佐以烏梅酸斂防正氣耗傷,體現「通澀並用」的配伍智慧。

此方結構嚴謹,針對「臟毒腸風」濕熱夾瘀之病機,層次分明,反映了中醫「止血不留瘀,清熱不傷正」的辨治思想。

傳統服藥法


槐花半兩(炒),黃連半兩(淨擇,炒),木香2兩(曬乾),白礬半兩(火枯微存性,研)。
上為末。用烏梅10個,酸醋浸一宿,取肉熬成膏,同藥搗勻為丸,如乾,入少許煮梅醋,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5丸至20丸;下血成痢不止,加地榆3寸,捶碎煎湯下,空心食前服;或酒痢或谷道疼痛緊逼,連進三服;尋常兩日1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血。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槐香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十八。 組成:槐花半兩(炒),黃連半兩(淨擇,炒),木香2兩(曬乾),白礬半兩(火枯微存性,研)。 主治:臟毒腸風下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