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主治功效
內府藥酒方:麻風病治療之探析
根據《瘍醫大全》顧世澄所載,內府藥酒方為治療麻風病的古方。原文提及:「若麻瘋用酒隔湯煮,不拘時溫服。」此處明確指出該方劑針對麻風病,且使用酒作為藥引,以隔湯溫服的方式服用。 缺乏具體藥物組成,僅能從其使用方式和主治疾病推測其可能的治療原理。
麻風病的病理特徵與內府藥酒方的可能作用機制:
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侵犯皮膚、外周神經、粘膜和眼睛等。其病理特徵包括:皮膚損害(斑疹、結節、潰瘍等)、神經損害(感覺喪失、肌肉萎縮、畸形等)、以及眼部、鼻部等器官的損害。
考慮到古代醫療條件的限制,以及「酒隔湯煮」的使用方式,可以推測內府藥酒方可能著重於以下幾個方面的治療:
溫通經絡,活血化瘀: 酒具有溫通經絡、活血化瘀的功效。隔湯溫服的方式,可以避免藥物過於辛烈,減輕對腸胃的刺激,同時又能更好地發揮酒的溫通作用,促進血液循環,緩解麻風病引起的組織損傷和疼痛。這對於麻風病引起的末梢神經損傷及皮膚潰瘍等症狀可能具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殺菌解毒: 雖然缺乏藥物組成,但古方中使用酒做藥引,可能暗示其內含具有殺菌解毒功效的藥物。古代藥物中,許多具有殺菌作用的草藥常被用於治療皮膚感染性疾病。通過酒的浸泡或煎煮,可以有效萃取藥物成分,提高其殺菌效果。
扶正固本: 麻風病是一種慢性消耗性疾病,長期病程會導致患者正氣不足。溫熱性藥酒可能通過溫陽補氣,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以增強機體抗病能力,輔助疾病的康復。
結論:
內府藥酒方作為治療麻風病的古方,其治療原理可能與溫通經絡、活血化瘀、殺菌解毒及扶正固本等方面有關。由於缺乏方劑的具體組成,上述分析僅為推測,其療效及安全性仍需進一步研究驗證。 需要強調的是,現代醫學已經發展出有效的麻風病治療方法,對於麻風病的治療,應遵循現代醫學的指導,及時就醫,接受正規治療。
傳統服藥法
上用米6斤,燒酒6斤,白酒釀6斤,盛壇內,以絹袋盛藥,掛壇內扎緊,放鍋內,重湯煮3炷香為度,埋土中七日,出火毒。用瓷杯頓熱飲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個體差異:如有特定健康問題或在服用其他藥物前,建議諮詢中醫師或專業醫生的意見。
- 過量飲用的危險:雖然藥酒有多種功效,但過量飲用酒精會對身體造成負擔,每日建議不宜超過適量。
- 懷孕與哺乳期:在懷孕或哺乳期間應當避免使用此類含有酒精的藥物。
- 長期存放:藥酒應存放在陰涼乾燥處,避免陽光直射,以保留效果。
透過以上準備作法,就可以瞭解「內府藥酒」的製作過程與其潛在的療效,但在使用時仍需謹慎。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內府藥酒, 出處:《瘍醫大全》卷二十八。 組成:甘草,破故紙2錢,蒼朮2錢,何首烏1錢7分,人參1錢7分,五加皮1錢7分,草烏1錢7分,肉蓯蓉1錢7分,砂仁1錢7分,白朮1錢7分,杏仁1錢7分,當歸1錢7分,川椒1錢7分,小茴香1錢,牛膝1錢,虎骨1錢,枳殼1錢,半夏1錢,香附1錢,青皮1錢,枸杞子1錢,菟絲子1錢,良薑1錢,木香1錢,厚朴1錢,白扁豆1錢,赤芍1錢,陳皮1錢,枳實1錢,防風1錢,生地黃1錢,熟地1錢,荊芥1錢,天門冬1錢,五味子1錢,麥門冬1錢,三棱1錢,莪朮1錢,檳榔1錢,吳茱萸1錢,桔梗1錢,桑白皮1錢,藁本1錢,胡桃肉(去皮)5兩6錢7分,紅棗(去核)5兩6錢7分,白糖5兩6錢7分。 主治:麻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