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豆散

HEI DO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得效》卷六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1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6%
肺經 16%
腎經 16%
胃經 12%
肝經 12%
心經 12%
大腸經 8%
小腸經 4%
膀胱經 4%
脾經
肺經
腎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黑豆散中使用黑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性味歸經:黑豆性平,味甘,歸脾、腎經。其具有補腎益氣、活血化瘀、烏髮美容等功效,可有效改善腎虛、血虛、肝血不足等症狀,與黑豆散的整體功效相輔相成。
  • 藥性作用:黑豆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且具有抗氧化、抗衰老、降血壓、降血脂等作用,可增強機體免疫力,促進新陳代謝,有助於恢復和維持身體健康。

綜上所述,黑豆在黑豆散中,既能發揮其藥用價值,又能提供豐富營養,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黑豆散中加入川楝子,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川楝子味苦性寒,入肝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黑豆散多用於治療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所致的腹痛、脅肋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川楝子可有效緩解肝氣鬱結,促進氣血流通,達到止痛的效果。
  2. 殺蟲止癢: 川楝子亦具殺蟲止癢之效。黑豆散中若含有蟲積或濕熱所致的皮膚瘙癢症狀,川楝子可幫助驅除蟲積,消解濕熱,緩解瘙癢不適。

因此,黑豆散中加入川楝子,可有效增強其疏肝理氣、行氣止痛、殺蟲止癢的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黑豆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烏梅,這一配伍的原因主要與烏梅的特性及其所具有的藥理作用有關。烏梅味酸,性寒,具有生津止渴、收斂作用,特別適合用於治療因陰虧或脾胃虛弱引起的口渴及腹瀉等症狀。在黑豆散中,黑豆本身則有滋補腎陰、補益脾胃的功效,對於調和身體的陰陽、增強體質十分有效。

將烏梅與黑豆相結合,可以更好地平衡方劑的整體效果,提高療效。烏梅的收斂特性不僅能平衡黑豆的滋補作用,還能防止過補而導致的副作用。這種搭配有助於全面調理脾胃,促進消化,並改善身體的水分代謝,對於一些慢性病患者特別有益。此外,兩者的配伍更能增強方劑的風味,使得服用更加方便,提升患者的依從性。總體來看,黑豆散中的烏梅,是考量到整體療效以及患者的需求所採用的精妙組合。

黑豆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一、調和藥性: 黑豆散中常含有多種藥材,性味偏寒或燥烈,甘草性平味甘,能調和諸藥,避免藥性過於偏激,使藥效更穏和,避免對人體造成負擔。

二、緩解副作用: 甘草具有解毒、緩解副作用的作用。部分藥材如麻黃、石膏等,服用後可能出現口乾、咽燥等不適,甘草能緩解這些副作用,提高患者的服藥舒適度。

黑豆散方劑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助陽化氣:乾薑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化痰止咳、助陽化氣的功效。黑豆散主要針對脾胃虛寒、氣血不足所致的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乾薑的溫中散寒作用可以溫暖脾胃,促進消化功能,並有助於化解寒邪,緩解腹痛。
  2.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黑豆散中其他藥材如黑豆、茯苓、甘草等,多偏寒涼,加入乾薑可以起到溫補的作用,協調藥性,避免寒涼之氣過盛,使藥效更加溫和有效。此外,乾薑與其他藥材配合,還可以增強散寒止痛、健脾利濕的功效,進一步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整體康復。

黑豆散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配方中包含了多種中藥材,其中引人注目的成分之一便是罌粟殼。根據中醫理論,罌粟殼味甘、性平,具有止瀉固腸、止咳定喘之效。在黑豆散的組成中加入罌粟殼,主要是利用其良好的收斂和止瀉作用,用於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腹瀉、滑泄不止等症狀。

然而,由於罌粟殼含有微量的生物鹼,如嗎啡等成分,具有一定的成癮性和潛在風險,現代醫學對其使用有嚴格限制。在應用含罌粟殼的中藥方時,必須遵循醫師指導,且不宜長期大量服用,以免產生不良反應或依賴性。此外,隨著時代進步,許多中醫臨床實踐已逐步減少使用罌粟殼,轉而尋找其他具有相似療效但副作用較小的替代品。總體來說,雖然罌粟殼在傳統方劑中佔有一定地位,但在實際應用中仍需謹慎處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黑豆散 」,主要成分包含黑豆、川楝子、烏梅、甘草、乾薑、罌粟殼,具有治療腹瀉的功效。

黑豆具備祛風除濕、活血化瘀、清熱解毒、健脾胃、解毒、活絡止痛、利水滲濕等功效。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可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川楝子具備舒肝行氣止痛、驅蟲的功效,可治療胸脅、腹脹痛,疝痛,蟲積腹痛等。

烏梅具有固澀收斂、驅蟲殺蟲、生津止渴、止咳平喘、止血、止瀉、止嘔等功效。乾薑則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感冒、腹痛、腰痛、脾胃寒證、消化不良、腹瀉、吐血、便血、崩漏、經血不調、痛經、月經過多、咳嗽氣喘痰多清稀等病症。罌粟殼具備止瀉、止痛、鎮靜、催眠等功效,可鎮靜止痛,治療急性腹瀉、久瀉不止、痢疾等。

中藥方劑「 黑豆散 」以黑豆為主藥,輔以川楝子、烏梅、甘草、乾薑、罌粟殼等藥材,具有治療腹瀉的功效。

總結:中藥方劑「 黑豆散 」由多種藥材組成,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舒肝行氣止痛、驅蟲、固澀收斂、驅蟲殺蟲、生津止渴、止咳平喘、止血、止瀉、止嘔、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黑豆散主要用於治療腹瀉,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舒肝行氣止痛、驅蟲、固澀收斂、驅蟲殺蟲、生津止渴、止咳平喘、止血、止瀉、止嘔、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傳統服藥法


熟煮大豆2-3合。
取汁服之。
方中大豆用量原缺,據《治痘全書》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收斂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黑豆散, 出處:《聖惠》卷九十。 組成:黑豆2兩,大麻仁2兩。 主治:小兒頭面身體生瘡。

黑豆散, 出處:《證類本草》卷二十五。 組成:熟煮大豆2-3合。 主治:小兒斑瘡、豌豆瘡。

黑豆散, 出處:《得效》卷六。 組成:小黑豆(炒)、川楝子、烏梅、甘草、乾薑、罂粟殼2個(去蒂萼瓤)。 主治:下痢。

黑豆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四。 組成:雄黑豆1兩,桑條東枝(銼碎)1兩,栗楔(銼碎)1兩(以上3味用醋拌于瓷器內,炒存性),楓香脂(研)1分,龍骨(研)1分,虎骨(酥炙)半兩。 主治:傷折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