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散

半夏散

BAN XIA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保命集》卷下

熱性指數

40

寒性指數

2

熱/寒比例

極熱 (20.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7%
腎經 16%
肝經 16%
心經 16%
胃經 11%
肺經 11%
脾經
腎經
肝經
心經
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半夏散以「半夏」為君藥,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1. 燥濕化痰: 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方中半夏可針對痰濕阻肺、氣逆上衝的病證,起到化痰止咳、降逆止嘔的作用。
  2. 解毒止癢: 半夏具有一定的解毒止癢作用,可治療因濕邪阻滯肌膚而引起的瘙癢症狀。此外,半夏還能抑制細菌和真菌的生長,進一步減少皮膚感染的風險。

半夏散中以半夏為主,配合其他藥物,可有效治療濕痰阻肺、氣逆上衝等病證,並具有解毒止癢的輔助作用。

半夏散中加入肉桂,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溫陽散寒,助半夏燥濕化痰:半夏性寒,善於化痰,但對於寒濕痰飲,則效力不足。肉桂性熱,可溫陽散寒,助半夏燥濕化痰,使寒痰易於化解。
  2. 溫通氣血,助半夏止嘔:半夏止嘔,但對於寒邪阻滯氣機引起的嘔吐,效果有限。肉桂溫通氣血,可溫散寒邪,使氣血流通,從而促進半夏止嘔的效果。

總而言之,肉桂的加入,可增強半夏散的溫陽散寒、化痰止嘔作用,提高整體療效。

半夏散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寒邪引起的各種咽喉疼痛、聲音嘶啞等症狀。在本方中,半夏與烏頭兩味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療效。烏頭性熱味辛,具有強烈的溫經散寒作用,能夠驅除體內的寒氣,緩解因寒邪侵襲導致的疼痛。然而,烏頭本身含有烏頭鹼等有毒成分,需經過炮製減毒後使用,以免造成中毒反應。在半夏散中加入烏頭,正是利用其溫經散寒的功效,以達成治療咽喉疼痛的目的。同時,半夏本身具有化痰止咳的作用,能幫助改善由寒邪引發的喉嚨不適。兩者結合,既可增強溫散寒邪之力,又能確保療效安全可靠。需要注意的是,由於烏頭毒性較強,使用時應嚴格遵循醫囑,避免自行加減藥量,以確保治療過程中的安全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半夏散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半夏散主治「少陰口瘡,若聲絕不出者,是風寒遏絕,陽氣不伸也。」此症係因少陰經(心腎)受風寒之邪閉阻,使陽氣鬱滯不升,造成口瘡疼痛,甚則聲音嘶啞或失聲。風寒束表,邪氣內陷少陰,使津液不布,咽喉失潤;同時陽氣被遏,無法溫煦上焦,故生口瘡、聲音不出。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劑組成

  1. 半夏(酢煮)5錢

    • 半夏性辛溫,擅降逆化痰、散結消痞。經醋煮後,其酸性增強,可引藥入肝經,並加強收斂瘡面、止痛之效。
    • 針對風寒鬱閉咽喉、痰氣交阻之聲啞,半夏能開泄痰結,疏通氣機。
  2. 赤麩苓(去皮)2錢

    • 赤茯苓為茯苓之一種,偏於利濕清熱,能導心腎之濕熱下行。
    • 少陰熱鬱常夾濕邪,赤茯苓可分化濕濁,使鬱熱從小便而出。
  3. 甘草(生)2錢

    • 生甘草清熱解毒、緩急止痛,直接針對口瘡之熱毒。
    • 與半夏相配,能和解藥性,防半夏之燥烈傷津。
  4. 陳粳米50粒

    • 陳粳米甘平,能和胃生津,保護胃氣,防諸藥傷中。
    • 於少陰病中,胃氣虛弱時可扶正固本。
  5. 生薑(後下或同煎)

    • 生薑辛溫發散,助半夏辛開散結,並驅散風寒之邪。
    • 其溫性可助陽氣伸展,改善風寒遏阻之病機。
  6. 薑茹(若不止時調服)

    • 薑茹為生薑的加工品,更具溫中止嘔、散寒通絡之效。
    • 若口瘡久不癒,可能因寒凝更深,需加強溫散之力。

治療原理

  1. 辛開苦降,通陽散結

    • 半夏、生薑辛溫開散,解除風寒閉鬱;赤茯苓、甘草微寒滲利,分化濕熱。此組合形成「辛開苦降」之法,使陽氣得伸,鬱熱得散。
  2. 化痰利濕,疏通少陰

    • 少陰(心腎)陽虛夾濕時,痰濕易阻滯咽喉。半夏化痰,赤茯苓利濕,共解痰濕壅滯之聲啞、口瘡。
  3. 甘緩解毒,調和藥性

    • 甘草與粳米甘緩和中,防辛溫藥耗氣傷津,同時緩解口瘡疼痛。

適用病機延伸推論

此方不僅治少陰口瘡,對「風寒挾濕阻遏咽喉」之證亦有良效,如:

  • 外感後聲音嘶啞(風寒未盡,痰濕內阻)
  • 反覆口瘡屬寒熱錯雜者(陽鬱化熱,但本質因寒)
  • 咽喉不利伴痰濕徵象(如有黏痰、舌苔白膩)

總之,半夏散透過辛溫散寒、化痰利濕、甘緩調中的配伍,使少陰陽氣得通,風寒濕邪得解,口瘡與聲啞自癒。

傳統服藥法


半夏5錢(酢煮), 赤麩苓(去皮)2錢, 甘草(生)2錢, 陳粳米50粒。
上銼,焙。
加生薑,水煎服。不止,調薑茹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半夏散具有溫熱燥烈的性質,陰虛火旺、口舌生瘡者慎用。

相關疾病


氣喘肺結核胰臟炎腳氣病霍亂大便秘結瘧疾神經性厭食症心內膜炎原發性高血壓胃及十二指腸炎百日咳心包炎低血壓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

相同名稱方劑


半夏散, 出處:《雞峰》卷二十四。 組成:齊州半夏1兩,陳粟米3分(陳粳米亦可)。 主治:小兒脾胃虛寒,吐瀉及冷痰。

半夏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五。 組成:半夏1兩(湯洗7次),桂心3分,木香半兩。 主治:氣噎,飲食不下,腹中雷鳴,大便不通。

半夏散, 出處:《保命集》卷下。 組成:半夏1兩(銼),桂1字,草烏頭1字。 主治:少陰口瘡,若聲絕不出者,是風寒遏絕,陽氣不伸也。

半夏散, 出處:《雞峰》卷二十二。 組成:半夏半兩,天南星半兩,朱砂1分,乳香1分,滑石1分,五靈脂2錢。 主治:諸瘡腫,結實不散,或有膿出。

半夏散, 出處:《本事》卷十。 組成:半夏。 主治:婦人血暈血迷,敗血衝心,昏悶不省人事;魘寐卒死,及爲牆壁、竹木所壓,水溺、金瘡,卒致悶絕,産婦惡血衝心,諸暴絕證。

半夏散, 出處:《博濟》卷二。 組成:半夏半兩(薑汁浸1宿,焙乾),厚朴半兩(去皮,薑汁炙),枇杷葉(炙去毛)半兩,肉豆蔻1個(去殼),母丁香25枚,青木香1塊,棗大。 主治:五膈氣噎,心胸不利,涕唾稠粘,飲食進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