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餅丸

柿餅丸

SHI BI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絳囊撮要》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28

熱/寒比例

極寒 (0.04)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40%
大腸經 40%
肺經 20%
肝經
大腸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柿餅丸中加入側柏葉,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止血收斂: 側柏葉性寒,味苦澀,具有收斂止血、涼血止血的功效。柿餅本身滋陰潤肺,與側柏葉搭配,可協同止血作用,有效控制出血。
  2. 清熱解毒: 側柏葉亦有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柿餅清熱降火,針對因熱毒引起的出血,有輔助治療作用。

整體而言,側柏葉在柿餅丸方劑中起到止血收斂、清熱解毒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增強藥效,達到治療目的。

柿餅丸中加入槐米,主要基於其清熱止血的功效,與方劑整體作用相輔相成。

槐米性涼,味苦,歸肝、大腸經,具有涼血止血、清肝瀉火的作用。柿餅丸多用於治療痔瘡、便血等症狀,而槐米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可有效緩解痔瘡的炎症和出血。

此外,槐米還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可輔助柿餅丸治療腸道濕熱引起的腹瀉。因此,槐米與柿餅丸中的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清熱涼血、止血止瀉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柿餅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腸風下血為中醫病證名,指因風熱或濕熱蘊結腸道,損傷血絡所致的便血症狀。其特點為大便帶血,血色鮮紅或暗紅,或伴隨肛門灼熱、腹脹等表現。古代醫家認為,此病多與「風邪襲腸」或「腸胃積熱」相關,治療上常以涼血止血、清熱祛風為主。

組成藥物的性味功效與配伍邏輯

  1. 棉花核(炒黑,去殼)

    • 性味:甘、澀,平(炒黑後增強收斂性)。
    • 功效:炒黑後擅長止血,傳統用於崩漏、便血等症。其收澀之性可固攝腸道血絡。
  2. 側柏葉(炒黑)

    • 性味:苦、澀,微寒。
    • 功效:涼血止血,為治療血熱出血之要藥。炒黑後增強止血作用,《本草綱目》載其「治吐血、衄血、痢血、崩漏」。
  3. 槐米(炒)

    • 性味:苦,微寒。
    • 功效:清肝瀉火、涼血止血,尤擅治腸風便血。《醫學入門》指出槐米「主腸風下血,痔血」。
  4. 柿餅

    • 性味:甘、澀,寒。
    • 功效:潤肺澀腸,傳統用於便血、痔瘡出血。其黏膩之質能助藥成丸,兼緩和藥性。

方劑配伍原理

  1. 協同止血:三藥均炒黑應用(《十藥神書》云「血見黑則止」),增強收斂止血之效。棉花核固澀、側柏葉涼血、槐米清腸,三者共奏止血之功。
  2. 標本兼顧
    • 治標:針對出血症狀,以炒黑藥物急則止其血。
    • 治本:側柏葉、槐米清熱涼血,化解腸道風熱之因;柿餅甘寒潤燥,防止血藥過於燥澀。
  3. 劑型設計:柿餅蒸爛為丸,既為賦形劑,又能藉其甘緩之性保護腸道黏膜,符合「甘以緩之」的治則。

治療機轉推論

此方以「黑以制紅」為核心,透過炒黑藥物之收澀性直接止血;同時利用側柏葉、槐米的寒涼屬性,清解腸道伏熱,符合「腸風下血」熱迫血行的病機。柿餅的滋潤與三藥配伍,可防熱邪傷陰,形成「止血不留瘀、清熱不傷正」的結構,體現中醫「合方製劑」的整體思維。

傳統服藥法


棉花核(炒黑,去殼)3兩, 側柏葉(炒黑)4兩, 槐米(炒)1兩。
柿餅蒸爛,搗為丸。
每服4-5錢,清晨滾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柿餅丸, 出處:《絳囊撮要》。 組成:棉花核(炒黑,去殼)3兩,側柏葉(炒黑)4兩,槐米(炒)1兩。 主治:腸風下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