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榴花散
SHI LIU HUA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偏熱 (1.88)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0%
胃經 20%
大腸經 20%
脾經 20%
肝經 20%
腎經
胃經
大腸經
脾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石榴花散方劑中包含石榴,主要源於石榴花本身的藥用特性。
1. 收斂止血: 石榴花性涼,味酸澀,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其花瓣富含鞣質,能促進血液凝固,有效止血。適用於外傷出血、月經過多、崩漏等症。
2. 清熱解毒: 石榴花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治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濕疹等炎症。
故石榴花散中加入石榴花,旨在發揮其收斂止血、清熱解毒的藥效,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石榴花散中加入石灰,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增強藥效:
石灰具有清熱燥濕、解毒止癢的功效,與石榴花相輔相成,能增強清熱利濕、止癢止瀉的作用。例如,對於濕疹、皮炎等症狀,石灰可起到收斂、消炎的作用,配合石榴花清熱燥濕,更能有效緩解病症。
二、調節藥性:
石榴花性寒涼,而石灰性微寒,加入石灰能調節石榴花的寒涼之性,使其更易於服用,避免寒涼過度而損傷脾胃。同時,石灰也能起到緩解石榴花過於燥烈的作用,使其藥性更加平和。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石榴花散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出自古代金瘡治療經驗,專治「刀斧傷損,出血不止」。其功效核心在於「止血生肌」,透過外敷形式直接作用於創口,利用藥物收斂、吸附之性,達到速效止血、促進癒合的目的。古代戰傷或日常金屬利器所傷,易伴隨出血及感染風險,此方配伍簡練,針對外傷急症設計,符合「急則治其標」的處理原則。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石榴花(半斤)
- 性味功效:石榴花性澀平,傳統認為其具收斂止血、消腫止痛之效。其花蕊含鞣質類成分(如石榴皮素),能促進血小板聚集,收縮血管斷端,直接減少出血。
- 外用機理:局部敷用時,鞣質與創面蛋白質結合形成保護膜,兼有輕微抗菌作用,防止瘡口潰爛。
石灰(一斤,炒)
- 炮製關鍵:石灰經炒製後(或稱「陳石灰」),燥烈之性稍緩,轉為辛溫收澀之品,傳統用於「蝕惡肉、止金瘡血」。
- 化學作用:石灰遇水生成氫氧化鈣,具強鹼性,可凝固蛋白質(類似現代外傷用的止血粉),瞬間封閉血管斷端;炒製後部分碳酸鈣化,減少對組織的刺激,保留吸附濕潤創面的能力。
配伍思維
- 協同止血:石榴花之收澀與石灰之凝固作用相輔,形成物理性屏障。石灰吸附血液水分後硬化,石榴花鞣質鞏固緻密層,雙重止血流速。
- 環境控制:石灰的強乾燥性抑制細菌滋生(古代雖無微生物概念,但實證經驗),石榴花抗炎,降低瘡口化膿風險。
- 「勿令著風水」之深意:古代強調避免創口沾水,實為防止石灰遇水過度放熱刺激,並保持瘡口乾燥,契合現代無菌觀念。
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體現古代「簡效急救」智慧,結合:
- 化學性止血(石灰凝固血液蛋白)。
- 物理性壓迫(細散粉末填塞傷口)。
- 生物活性輔助(石榴花抗炎促癒)。
全方以「燥濕收斂」為主軸,解決金瘡最迫切的出血與感染問題,符合「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中醫外傷處理邏輯。
傳統服藥法
石榴花半斤,石灰1斤(炒)。
上為細散。
敷瘡上,以帛裹。勿令著風水,瘡合即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石榴花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八。 組成:石榴花半斤,石灰1斤(炒)。 主治:金瘡,俱刀斧傷損,出血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