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二花散中加入石榴,主要原因有二:
一、 收斂止瀉: 石榴皮性澀,具有收斂止瀉的功效,可治療因脾胃虛弱、濕熱下注引起的腹瀉。二花散常用於治療濕熱下注引起的痢疾,石榴皮的加入可增強其收斂止瀉的作用。
二、 清熱解毒: 石榴皮還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以輔助二花散中其他藥物,達到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效果。
總而言之,二花散中加入石榴,是為了增強其收斂止瀉、清熱解毒的功效,更好地治療濕熱下注引起的痢疾。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花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鼻衄不止」,即鼻出血難止之症。古代醫家以「花類」藥材輕清上行,善走頭面七竅,針對鼻衄屬熱迫血妄行或局部血絡損傷者,取其涼血止血、清熱收斂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酸石榴花(1分)
- 性味酸澀而平,歸肺、大腸經。
- 功效:《本草綱目》載其能「療衄血」「止瀉痢」,其酸收之性可斂血止血,適用於血熱妄行之出血。現代研究亦認為其含鞣質,能收縮血管、促進凝血。
- 作用部位:偏走上焦,直接作用于鼻竅血絡,收斂止血。
黃蜀葵花(1錢)
- 性味甘寒滑利,歸膀胱、大腸經。
- 功效:《嘉祐本草》言其「主諸淋」「消癰腫」,雖未明言止血,然其寒滑之性可清熱涼血,間接減輕血熱迫血之病機。民間亦用其花外敷治瘡瘍,顯示其消炎、清熱作用。
- 協同作用:與酸石榴花配伍,一收一清,既止血治標,又清熱防復發。
三、方劑配伍思維
- 標本兼顧:
酸石榴花主「收」以速止鼻衄,針對標證;黃蜀葵花主「清」以泄熱,針對熱擾血分之本。兩者比例(1分:1錢)反映急則治標之意,偏重止血。 - 輕清上達:
花類藥物質輕,煎服時少劑量(1錢匕)即能上浮頭面,符合「治上焦如羽」的用藥原則。 - 劑型設計:
散劑研末後煎服,既保留藥材有效成分,又通過水煎增強疏散頭面熱邪之力。
四、可能的擴展應用
雖原方主治鼻衄,然其「清熱收斂」之機理,亦可推測用於輕度牙齦出血、血熱面赤等頭面部出血症,但需辨證屬熱證或血不循經者為宜。
此方簡潔針對鼻衄局部病機,體現古代「簡驗便廉」的制方思維,然臨床若遇嚴重出血或虛寒證,則需結合整體辨證加減。
傳統服藥法
酸石榴花1分,黃蜀葵花1錢。
上為散。
每服1錢匕,水1盞,煎至6分,不拘時候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二花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 組成:酸石榴花1分,黃蜀葵花1錢。 主治:鼻衄不止。
二花散, 出處:《準繩·幼科》卷四。 組成:梅花1兩(陰乾),絲瓜5錢(陰乾),桃花5錢(陰乾),朱砂2錢(水飛過),甘草1錢(去皮,火煨)。 主治:小兒痘疹已出未出,不發不起,隱在皮膚之間,熱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