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白皮湯
BAI BAI P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九十五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中性 (1.00)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33%
胃經 33%
大腸經 33%
腎經
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柏白皮湯是一張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濕熱內蘊所導致的皮膚病變,如濕疹、皮膚瘙癢等症狀。在該方劑的組成中包含了石榴,這是因為石榴在中醫學裡具有清熱解毒、收斂止瀉的功效。從中醫理論來看,皮膚病變往往與體內濕熱過盛有關,而石榴性味甘酸而微寒,能有效清除體內的濕熱,對改善皮膚病變有正面幫助。
此外,石榴皮中的鞣質成分,具有良好的收斂作用,可以幫助收縮皮膚組織,減輕炎症反應和皮膚紅腫。因此,在柏白皮湯中加入石榴,不僅能增強整個方劑的清熱解毒效果,還可藉由其收斂特性來加速皮膚病變部位的康復過程。總體而言,石榴在柏白皮湯中的應用,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綜合調理的特點,對於治療皮膚濕熱病症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柏白皮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柏白皮湯主治「小便不禁」,即無法自主控制排尿之症。此證多因腎氣虛寒、下焦不固,或濕熱鬱滯膀胱所致。古方以柏白皮配伍酸石榴枝灰,旨在固澀止遺、溫攝下元,兼清濕熱。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君藥:柏白皮(焙乾,銼)
- 性味歸經:柏白皮(側柏樹皮)性苦澀、微寒,入腎、膀胱經。
- 作用:
- 固澀止遺:苦澀之性收斂固攝,直達下焦以約束膀胱,緩解小便失禁。
- 清熱燥濕:微寒能清下焦濕熱,若小便不禁因濕熱擾動膀胱,可兼治其本。
- 焙乾增效:炮製後寒性減弱,收澀力增,避免過寒傷陽。
2. 佐藥:酸石榴枝(燒灰,細研)
- 性味歸經:酸石榴枝性酸澀、溫,入腎、大腸經。
- 作用:
- 溫澀下焦:酸收溫攝,助柏白皮固斂腎氣,尤適腎氣虛寒之遺溺。
- 燒灰存性:炭藥加強止澀之功,且能吸附濁邪,疏通與固澀並行。
配伍邏輯與協同效應
- 一寒一溫:柏白皮偏寒清熱,石榴枝灰偏溫攝納,寒溫並調,適用於寒熱錯雜之小便不禁。
- 一澀一通:石榴枝燒灰後兼具輕微疏通之性(炭藥活血),防止純澀留瘀,符合「通因通用」思維。
- 劑量特點:柏白皮用量較大(2斤),主導清熱固澀;石榴枝灰少量(1錢半匕),輔助溫攝,君臣分明。
煎服法原理
- 分步煎藥:先煎柏白皮取汁,後入石榴枝灰,旨在保留灰藥之性,避免久煎失效。
- 空腹服:使藥力直趨下焦,強化溫澀效果。
推論擴展應用
此方不僅適用於單純腎虛不固,亦可用於老年氣虛、產後膀胱無力,或濕熱久羈耗傷正氣所致之遺溺。若兼見腰膝冷痛,可加肉桂;若濕熱明顯,可佐滑石,但需權衡固澀與清利之比重。
傳統服藥法
柏白皮(焙乾,銼)2斤,酸石榴枝1握(燒灰,細研)。
先將柏白皮為粗末。
每用4錢匕,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下石榴枝灰1錢半匕,更煎至8分,空心服,至晚再服。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柏皮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柏白皮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五。 組成:柏白皮(焙乾,銼)2斤,酸石榴枝1握(燒灰,細研)。 主治:小便不禁。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