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梅散

榴梅散

LIU MEI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8.0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5%
胃經 25%
大腸經 25%
肝經 25%
腎經
胃經
大腸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榴梅散中加入石榴,主要基於其收斂止瀉的功效。

石榴皮性澀味酸,入脾、腎經,具有收斂固澀、止瀉止血的作用。其富含單寧酸,能抑制腸道蠕動,減少腸液分泌,達到止瀉的效果。

此外,石榴皮還可用於治療消化不良、腹瀉、痢疾等症狀,與其他藥材配伍,可增強止瀉效果,達到治病的目的。

榴梅散中包含全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全蠍性寒,味鹹,入肝經、腎經。其具有通絡止痛、消腫解毒之效,對於風寒濕痺、筋脈拘攣、肢體麻木、跌打損傷等症狀具有一定療效。
  • 全蠍與方中其他藥材配伍,相輔相成。榴梅散中多以酸收、苦燥之品,而全蠍的寒性與鹹味則可起到緩解燥澀、滋陰潤燥的作用,使方藥更具協調性和安全性。

此外,全蠍的使用還需結合患者的具體病情和體質進行判斷,不可盲目使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榴梅散】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小兒風癇」,即小兒因風邪引動的癲癇或驚風病症,臨床可見突然昏仆、四肢抽搐、雙眼上視等風動之象。古人認為「風勝則動」,此類疾患多與肝風內動或外風引動內風有關。《榴梅散》藉石榴與全蠍配伍,取全蠍熄風止痙之效,石榴收斂固澀之性,共奏定驚安神、熄風通絡之功。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

  1. 大石榴

    • 性味歸經:酸澀溫,入肝、大腸經。
    • 作用分析
      • 固澀收斂:石榴酸澀之性可斂肝氣,緩解風癇發作時的氣血逆亂。
      • 載藥入肝:石榴為肝經之果,可能引導全蠍藥力直達肝經,協同平肝熄風。
      • 炮製意義:石榴煅炭後,澀性增強,兼能吸附痰濁(小兒風癇多夾痰),符合「痼疾宜煅」的傳統思路。
  2. 全蠍

    • 性味歸經:辛平(有毒),入肝經。
    • 作用分析
      • 熄風止痙:全蠍為治風要藥,擅長通絡止痙,直接抑制抽搐,針對「風癇」病機核心。
      • 搜風通絡:其性走竄,可深入經絡,驅除伏風,防止癇症反覆發作。
      • 制毒增效:煅製後毒性降低,而熄風之力保留,且更易研散服用。

三、配伍邏輯與方義

  • 標本兼治:全蠍治標(急止抽搐),石榴治本(斂肝固氣),二者一動一靜,構成熄風鎮痙的基礎框架。
  • 炮製深意:泥煅法使兩藥性味融合,石榴炭質吸附痰濁,全蠍煅後毒性減而藥性存,適合小兒稚陰稚陽之體。
  • 給藥巧思:乳調下既助藥力吸收,又顧護小兒脾胃;防風湯調服(兒稍大時)則加強祛風之效,體現分齡用藥的靈活性。

四、推論延伸功效
除主治風癇外,此方對小兒驚惕夜啼、熱病後遺手足抽動(屬肝風未清者),或有一定潛在調整空間,然需依具體證候加減。全方彰顯「斂風兼行,蟲類搜剔」的配方法度,亦是「以臟腑五行理論指導外用果實與蟲藥組合」的典型案例。

傳統服藥法


大石榴1枚,全蠍5個。
將石榴割頂去子,剜作甕,入全蠍在內,卻以頂蓋之,紙筋捶黃泥封裹了,先用微火炙乾,漸加大火煅通赤,良久去火,放冷去泥,取其中焦者,細研為散。
每服半錢,乳調下。搐者服之便定,不會服者灌之。兒稍大,用防風湯調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癲癇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榴梅散, 出處:《衛生總微》卷五。 組成:大石榴1枚,全蠍5個。 主治:小兒風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