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出毒散

止痛出毒散

ZHI TONG CHU DU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偏熱 (1.88)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33%
肝經 16%
脾經 16%
胃經 16%
大腸經 16%
腎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止痛出毒散中加入石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 石榴皮性寒,味酸澀,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壅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
  2. 收斂止痛: 石榴皮富含鞣質,具有收斂止痛之效,可用於治療外傷出血、創傷疼痛等症。

石榴在止痛出毒散中,與其他藥材相配伍,起到清熱解毒、收斂止痛的作用,協同發揮療效,用於治療熱毒壅滯、外傷疼痛等症。

「止痛出毒散」方劑中包含艾葉,主要原因如下:

  1. 溫經止痛:艾葉性溫,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效果,可有效緩解寒邪引起的疼痛。
  2. 活血化瘀:艾葉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排出體內淤血,改善局部循環,減輕疼痛。

此外,艾葉還有解毒作用,能驅散體內毒素,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止痛出毒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止痛出毒散」主治「蠍螫」,即蠍子螫傷所致之局部腫痛、毒性反應。古代醫家認為蠍毒屬火熱之邪,易致氣血壅滯、經絡不通,表現為劇痛、紅腫,甚或蔓延全身。此方以「止痛」為名,強調緩解疼痛;「出毒」則指外敷以驅散局部毒素,符合古代外治「以毒攻毒」或「清熱解毒」之思路。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性味歸經

  • 石榴花:性涼味酸澀,歸大腸、肝經。

    • 功效:涼血止血、清熱解毒,外用可斂瘡消腫。
    • 邏輯:蠍毒屬熱,石榴花涼血解毒,能抑制火毒之邪;其酸澀之性可收斂局部腫脹,防止毒性擴散。
  • 艾葉心:性溫味苦辛,歸肝、脾、腎經。

    • 功效:溫經止血、散寒止痛,外用可祛濕止癢。
    • 邏輯:艾葉辛溫,能反佐蠍毒之熱性,透過溫通經絡、行氣活血以緩解疼痛(「通則不痛」);其抗菌作用亦助於預防傷口感染。
  • 蜀葵花:性寒味甘,歸肺、大腸經。

    • 功效:清熱解毒、利尿通淋,外用可消腫止痛。
    • 邏輯:蜀葵花寒涼清熱,助石榴花加強解毒之力;其利濕特性或可促進局部水腫消散,減輕脹痛。

2. 配伍邏輯

  • 寒溫並用:石榴花與蜀葵花性寒,清熱解毒;艾葉性溫,溫通止痛。三者配伍既能中和蠍毒之熱性,又避免過寒冰伏氣血,體現「寒熱並調」之思維。
  • 協同效應:石榴花斂瘡、艾葉散瘀、蜀葵花利濕,共奏消腫止痛之效。「水和塗之」直接作用患處,使藥力速達病所。

3.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透過以下機轉發揮作用:

  • 解毒:石榴花、蜀葵花清熱涼血,中和蠍毒之火熱屬性。
  • 止痛:艾葉溫通經絡,改善局部氣血瘀滯;蜀葵花緩解脹痛。
  • 外治優勢:蠍螫多為局部急症,外敷可直接起效,避免內服藥的緩慢吸收過程。

總結

「止痛出毒散」以清熱解毒為主,輔以溫通止痛,體現外治方「急則治標」之特點。其組方簡練,針對蠍螫之熱毒與氣血瘀滯病機,寒溫並用,標本兼顧,符合中醫「辨證用藥」與「就地取材」之傳統智慧。

傳統服藥法


石榴花、艾葉心、蜀葵花等分。
上為末。
水和塗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止痛出毒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八。 組成:石榴花、艾葉心、蜀葵花等分。 主治:蠍螫。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