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石榴汁」的組成中,當然包含石榴,這是不言而喻的。因為「石榴汁」正是以石榴為主要原料製成的飲品,其功效也主要來自於石榴本身的藥用價值。
石榴味甘酸、性溫,具有收斂止瀉、止血、驅蟲等功效。石榴汁中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如維生素C、鉀、抗氧化劑等,對人體健康有益。因此,在中藥方劑中,石榴汁常被用於治療腹瀉、消化不良、痔瘡出血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石榴汁所用之「醋石榴」,據其性味酸澀,古代醫家認為能「收澀固脫」,主治「久痢不癒,腸垢出」及「小兒瀉下五色」。久痢多因脾虛氣陷或腸道滑脫所致,其特徵為下痢日久、肛門不收,甚至脫出腸垢(黏液或膿血)。石榴汁之酸澀,可收斂腸道、固攝津液,止瀉並減少腸道分泌物。而「小兒瀉下五色」或指小兒消化不良,糞便雜色未化,石榴汁能調和腸胃、止瀉化滯。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單味成方,專攻收澀:
此方僅用醋石榴一味,取其「酸澀下行」之性,直達腸道。石榴皮自古為治痢要藥(如《本草綱目》載其「止瀉痢、下血脫肛」),而汁液較皮溫和,兼有生津之效,避免過燥傷陰,適合久痢兼津虧者。「醋製」強化藥性:
石榴經醋浸製(或自然發酵為酸汁),醋性亦酸收,與石榴協同增強收澀之力,且能入肝經,調理氣機,間接助脾胃運化,防止痢後氣滯。空腹服用以專藥力:
「空心服」使藥液直趨下焦,迅速作用於腸道,提高局部收澀效果,符合中醫「治下焦如權,非重不沉」的用藥思維。
現代科學佐證方向:
石榴含豐富鞣質(如鞣花酸、沒食子酸),能收斂腸黏膜、減少炎性滲出;其抗氧化成分(如花青素)或可緩解腸道氧化損傷,與古代「止痢」記載相呼應。然本方側重症狀調控,若屬感染性痢疾,仍需結合清熱解毒之品。
傳統服藥法
醋石榴1枚(大者)。
搗研絞取汁,空心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石榴汁,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 組成:醋石榴1枚(大者)。 主治:久痢不癒,腸垢出。小兒瀉下五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