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雨散

SHI Y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4%
脾經 20%
胃經 20%
心經 10%
膀胱經 10%
肝經 10%
大腸經 3%
肺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膀胱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時雨散」由蒼朮、甘草、麻黃、皁莢四味藥材組成,具有治療冬夏傷寒、時行寒疫的功效。

  1. 蒼朮性味苦、辛、溫。歸脾、胃、肝經。具有燥濕健脾、芳香化濕、散風寒、健脾胃、補腎、溫裡溫中、清肝明目、利水滲濕等功效。在傳統中醫中,蒼朮常與厚朴、陳皮等配伍,用於治療脾運不健所致的脘腹痞脹、食慾不振、泄瀉痢疾等症。此外,蒼朮還可外用,驅除穢惡之氣,治療皮膚瘡瘍。

  2.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甘草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3. 麻黃性辛溫,具有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風寒等功效。其中,發汗解表是麻黃的主要功效,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等表證疾病;利水消腫可治療風寒表實證所致之水腫、小便不利;止咳平喘則用於治療外邪侵襲、肺氣不暢所致之喉癢咳嗽、咯痰不爽、或咳嗽緊迫、胸悶、氣喘等症;此外,麻黃還能散風寒,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等表證疾病。

  4. 皁莢味苦、性溫,歸肺、大腸經,具溫化寒痰、祛風除濕、止咳化痰、殺蟲驅蟲之功。可用於治療寒性咳嗽、肺熱咳嗽、支氣管炎、哮喘、風濕痛、關節炎、痛風、腸燥便祕、蛔蟲性腸梗阻等症。皁莢的主要成分為皁角甙、莢苷,具有溫熱身體、抗炎、鎮痛、抗菌、殺蟲等作用。

「時雨散」方中,蒼朮健脾燥濕,散風寒;甘草益氣補中,調和諸藥;麻黃發散風寒,宣肺平喘;皁莢溫化寒痰,潤腸通便。四藥合用,共奏散寒清熱、益氣固表之功。用於治療冬夏傷寒、時行寒疫,具有較好的療效。

傳統服藥法


蒼朮4兩,甘草2兩,麻黃2兩,豬牙皂角4挺。
上為末。
每服2錢,水1盞,煮2-3沸,和滓溫服。蓋覆取汗出。

方劑組成解釋


時雨散由蒼朮、甘草、麻黃、皂莢組成。

蒼朮,味苦、辛,性溫,歸脾、胃、肺經。具有健脾燥濕、利水滲濕、解表散寒的功效。

甘草,味甘,性平,歸脾、肺、胃、心經。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緩急止痛的功效。

麻黃,味辛、苦,性溫,歸肺、膀胱經。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的功效。

皂莢,味苦、辛,性溫,歸肺、大腸經。具有宣肺散寒、利水通便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具有發汗解表、宣肺散寒的功效,因此不宜在夏季服用。
  2. 本方含有麻黃,有升高血壓的作用,因此高血壓患者慎用。
  3. 本方含有皂莢,有刺激腸胃的作用,因此腸胃功能不佳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時雨散, 出處:《傷寒總病論》卷六。 組成:蒼朮4兩,甘草2兩,麻黃2兩,豬牙皂角4挺。 主治:冬夏傷寒,時行寒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