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黃散

石中黃散

SHI ZHONG HUANG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3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2%
肺經 22%
肝經 22%
胃經 11%
腎經 11%
心經 11%
大腸經
肺經
肝經
胃經
腎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石中黃散中包含槐花,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涼血:槐花性涼,味苦,入肝、大腸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消腫的功效。石中黃散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槐花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有助於緩解病症。
  2. 止血消腫:槐花對於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如鼻衄、咯血、便血等,具有良好的止血作用。同時,槐花也能消腫止痛,對於因熱毒壅盛所致的局部腫痛,也有輔助治療的作用。

因此,石中黃散中包含槐花,可有效清熱涼血,止血消腫,有助於治療相關病症。

石中黃散中含有五倍子,其原因主要有二:

  1. 收斂止瀉:五倍子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瀉的功效,可有效治療腸道功能紊亂引起的腹瀉,與石中黃散中其他清熱解毒、利濕止瀉的藥材相輔相成,增強藥效。
  2. 抑菌消炎:五倍子含有鞣酸等成分,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抑制腸道內病原菌的繁殖,減輕炎症反應,輔助治療腹瀉、痢疾等疾病。

因此,五倍子在石中黃散方劑中發揮收斂止瀉、抑菌消炎的重要作用,提升整體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石中黃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其主治「蛇傷」,屬古代急救類方劑。蛇毒多屬風火痰毒攻心、局部腫潰,而「石中黃」經火燒醋淬後,其性推測為沉降收斂,或能清熱解毒、斂瘡止血,符合傳統「以毒攻毒」或「金石鎮毒」的思維。醋淬七次可增強藥物滲透性,酒調服則助藥力速行。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推測

  1. 石中黃(火燒醋淬)

    • 金石類藥物多以重鎮、清熱見長。火燒醋淬後,質地酥脆易吸收,醋酸性收斂,可賦予藥物「解毒斂瘡」之效,或能抑制蛇毒擴散、緩解腫痛。
    • 「黃」色中藥多入脾(土),土能制水(毒),隱含五行相剋邏輯,推測古人取其「固土解毒」之意。
  2. 溫酒送服

    • 酒性辛熱,能行氣血、助藥力上達,亦能反佐石中黃的寒性(若其性寒),形成「辛開苦降」之勢,加速排毒。

綜合機理
此方簡潔,以金石之沉降結合醋之酸收,可能通過以下途徑發揮作用:

  • 物理吸附:石中黃微細粉末或能吸附毒素,減緩毒邪蔓延;
  • 化學中和:火燒後生成的礦物鹼性成分(如氧化鈣)與醋反應,生成醋酸盐,或可中和部分蛇毒酸性成分;
  • 協同效應:酒促使局部血管擴張,醋淬藥物可能增強組織對藥物的吸收,形成內外合治。

此方體現古人在有限條件下,巧妙利用礦物特性與炮製法,針對蛇毒「急、熱、潰」的特點,創制快速應急之方。

傳統服藥法


石中黃(火燒,醋蘸7次)。
上為細末。
每服3錢,溫酒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石中黃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二九引《醫林方》。 組成:石中黃(火燒,醋蘸7次)。 主治:血蠱。

石中黃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七。 組成:槐花頭、五倍子(去蟲)、石中黃粉各等分。 主治:蛇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