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五倍子為五倍湯中重要組成成分,其加入的原因主要有二:
- 收斂止瀉: 五倍子性澀,具有收斂止瀉的功效,能有效控制腸道蠕動,減少水分流失,適合治療腹瀉、痢疾等症狀。
- 固表止汗: 五倍子還能固表止汗,對於因氣虛、脾虛引起的汗出不止,或因風寒外襲引起的汗出感冒,均有輔助治療作用。
五倍子與其他藥材配合,可發揮協同作用,增強治療效果。因此,五倍子在五倍湯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為其重要的組成成分之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五倍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首載於《聖濟總錄》,主治「尿血不止」,屬中醫血證範疇。尿血一症,古代認為多因下焦濕熱、陰虛火旺或脾腎不固所致。五倍子性酸澀,傳統用於斂瘡止血,其單方煎湯治尿血,著眼於「收澀止血」之效,尤其適合血淋日久、正虛不固或熱不顯著者。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五倍子特性
- 性味:酸、澀、寒,歸肺、大腸、腎經。
- 核心作用:酸能收斂,澀可固脱。其成分含大量鞣質(如五倍子鞣酸),現代藥理證實能凝固蛋白質,收縮血管,促進凝血。
煎服法隱含的配伍思維
- 露宿沉澱:煎湯後靜置取清液,一方面去雜質減刺激性,另一方面可能藉夜間寒涼之氣(「露」之象)加強清熱之性,符合「血見寒則凝」理論。
- 溫服矛盾:雖性寒卻溫服,暗示主治可能夾虛寒(如氣不攝血),或避免過寒留瘀。
針對尿血的機理推演
- 直接作用:鞣酸收澀尿道黏膜,減少滲血。
- 間接作用:酸斂能固腎氣(「腎司二便」),澀腸亦可間接穩定下焦氣化,符合「肺與大腸相表裏」的整體觀。
綜論
此方體現「簡效專攻」的思維,以單味藥之強效收澀,解決尿血之標急。然其局限在於治標而非治本,對實熱或瘀阻型尿血(如小便赤痛帶血)恐非所宜,仍需結合辨證加減。
傳統服藥法
五倍子。
煎湯,露1宿,次早取上面清者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腳氣病膀胱惡性腫瘤(膀胱癌)腎絲球腎炎血尿
相同名稱方劑
五倍湯, 出處:《赤水玄珠》卷九。 組成:五倍子。 主治:尿血不止。
五倍湯,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八。 組成:白朮(炒)、羌活、防風(去蘆)、甘草(炙)、薑黃各等分。 主治:腳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