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槐丸

五槐丸

WU HUA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續本事》卷九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極寒 (0.04)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肝經 16%
心經 16%
大腸經 16%
胃經 16%
腎經 8%
肺經
肝經
心經
大腸經
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五槐丸方劑中含有五倍子,主要是由於五倍子具有收斂止瀉的功效。

五倍子為蓼科植物鹽膚木的蟲癭,其性寒、味酸澀,入肺、大腸經。其主要成分為鞣酸,具有強烈的收斂作用,能有效抑制腸道蠕動,減少腸液分泌,從而達到止瀉的效果。

五槐丸以槐花、槐角、地榆、五倍子等藥材組成,主治腸風下血、久痢不止等症,五倍子正是其中重要的收斂止瀉藥物,起到固腸止瀉的作用。

五槐丸中包含槐花,主要基於其清熱涼血、止血收斂的藥性。

槐花性涼,味苦,歸肝、大腸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收斂的功效。其可治療腸風下血、痔瘡出血、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

五槐丸的組成中,槐花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發揮清熱涼血、止血收斂的功效,用於治療腸風下血、痔瘡出血等症狀。

五槐丸方中包含百藥煎,其原因主要為兩點:

  1. 增強止血功效: 百藥煎以其止血功效著稱,其藥性偏於涼血止血,可與五槐丸中槐花、槐角等清熱涼血、止血生肌之藥物相輔相成,共同增強止血效果,適用於血熱妄行、出血不止之症。
  2. 兼顧清熱解毒: 百藥煎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與五槐丸中其他藥物共同作用,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用於治療熱毒蘊結、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

因此,五槐丸中包含百藥煎,既能提升止血效果,又能兼顧清熱解毒,使其療效更全面。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五槐丸》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腸風臟毒,酒痢下血」,屬中醫血證範疇,具體表現如下:

  1. 腸風:指便血鮮紅、血出如濺,多因風熱或濕熱侵襲腸道,損傷血絡所致,常見於痔瘡或直腸病變。
  2. 臟毒:指便血暗紅黏稠、穢臭,伴肛門灼熱腫痛,多因濕熱毒邪蘊結大腸,久而化腐成毒。
  3. 酒痢下血:因長期飲酒,濕熱積聚腸道,損傷黏膜,導致痢疾兼見便血,或酒毒鬱熱迫血妄行。

此方針對「濕熱蘊結大腸,迫血下行」之病機,以收斂止血、清熱涼血為核心。

二、組成藥物與邏輯推理

方中三藥均具收澀止血之性,相互協同:

  1. 五倍子(主藥)

    • 性味功效:酸澀寒,入大腸經。
    • 作用
      • 收斂止血:通過鞣質成分直接凝固黏膜蛋白,減少滲血。
      • 抗菌解毒:抑制腸道病原微生物(如痢疾桿菌),緩解「臟毒」穢濁。
    • 配伍意義:針對腸道濕熱出血,治標兼顧清熱。
  2. 槐花(陳者)

    • 性味功效:苦微寒,入肝、大腸經。
    • 作用
      • 涼血止血:善清大腸濕熱,尤宜便血、痔血(現代藥理證實其含蘆丁,增強血管韌性)。
      • 陳年者性緩:減苦寒傷胃之弊,更適久痢虛弱患者。
    • 配伍意義:加強清熱止血,與五倍子一斂一清,標本兼治。
  3. 百藥煎(好者)

    • 來源與功效:五倍子與茶葉等發酵製成,味酸甘性平,入肺、大腸經。
    • 作用
      • 生津止瀉:緩解酒痢傷陰之口渴。
      • 收斂防腐:保護腸黏膜,減少炎症滲血(類似五倍子但藥性更溫和)。
    • 配伍意義:輔助五倍子增強收澀力,兼顧津液耗傷。

三、治療原理與配伍特點

  1. 協同機制

    • 收斂-涼血並行:五倍子、百藥煎收斂固澀以止表面出血;槐花清熱涼血以解內在濕熱,防「止而復發」。
    • 標本同治:止血治標(直接減少血溢),清熱祛濕治本(消除出血誘因)。
  2. 劑型設計

    • 酒糊為丸:酒性溫行,佐制三藥寒澀之性,避免過斂致瘀,兼助藥力直達下焦。
    • 米湯送服:護胃益氣,防苦寒傷中,適合久病體虛者。

綜觀全方,三藥皆入大腸,從「止血、清熱、斂瘡」三向調節,契合濕熱型血證病機,體現中醫「澀而不滯、清而不伐」的配伍智慧。

傳統服藥法


五倍子、槐花(陳者)、百藥煎(好者)各等分。
上焙乾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空心米湯送下,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五槐丸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五槐丸, 出處:《續本事》卷九。 組成:五倍子、槐花(陳者)、百藥煎(好者)各等分。 主治:腸風臟毒,酒痢下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