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靈丸

倍靈丸

BEI LI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0.3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7%
大腸經 18%
肺經 18%
脾經 9%
胃經 9%
腎經 9%
心經 9%
肝經
大腸經
肺經
脾經
胃經
腎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倍靈丸中加入槐花,主要基於其清熱涼血、止血消腫的功效。

槐花性涼,味苦,歸肝、大腸經。其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消腫的功效,用於治療熱毒血熱、便血、痔瘡出血、外傷出血等症。

在倍靈丸中,槐花主要用於清熱涼血,止血消腫,輔助其他藥物治療相關疾病。其與其他藥物配伍,可以更好地發揮其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倍靈丸方劑中含有五倍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收斂止瀉: 五倍子性寒,味酸澀,入肺、大腸經。其含有豐富的單寧酸,具有強烈的收斂作用,可抑制腸道蠕動,減少腸液分泌,從而達到止瀉的效果。
  2. 清熱解毒: 五倍子亦具清熱解毒之功,能治療濕熱所致的腹瀉、痢疾等症狀。此外,其對一些細菌和病毒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助於控制感染。

總而言之,五倍子在倍靈丸方劑中發揮著收斂止瀉和清熱解毒的功效,是治療濕熱下痢、久瀉不止等症狀的重要藥材。

倍靈丸中加入五靈脂,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 五靈脂性溫,味辛,歸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倍靈丸主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五靈脂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瘀,減輕疼痛。
  2. 祛風止痛: 五靈脂還具有祛風止痛的功效,可以緩解跌打損傷所致的筋骨疼痛。與方中其他藥物配合,能夠更好地達到止痛消腫、促進傷口癒合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倍靈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腸風下血」,為中醫對便血症候的特定稱謂,特徵為便血鮮紅、血出如濺或隨糞而下,多因風熱或濕毒鬱於腸道,損傷血絡所致。其病機可能涉及「風熱下迫」或「瘀毒內蘊」,與現代醫學之痔瘡出血、腸道炎症或血管病變相似。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解析

  • 槐花(6兩)
    性微寒味苦,主入肝與大腸經,為治便血要藥,具涼血止血、清瀉大腸濕熱之效。其有效成分(如蘆丁)能增強血管韧性,減少滲血,尤擅長「腸風下血」之血色鮮紅者,如《本草綱目》載其「療失血及血痔」。

  • 五靈脂(3兩)
    為鼯鼠糞便,苦甘而溫,入肝經血分,長於化瘀止血,兼具止痛之功。此藥與槐花寒溫相制,既能防止槐花過於寒涼滯血,又能散離經之瘀,達到「止血不留瘀」之效,契合中醫「行血則便血自愈」之理念。

  • 五倍子(3兩)
    酸澀性寒,強力收斂止血,並能解毒斂瘡。其鞣質成分可促進血管收縮與黏膜修復,與槐花協同增強止血效果,同時抑制腸道濕熱瘀毒,符合「酸可固脫,澀能止脫」的治則。

2. 組方邏輯

  • 清熱與化瘀並行:槐花清熱涼血為主,五靈脂活血為輔,既治血熱妄行之標,又防血止瘀留之弊。
  • 收斂與行散兼顧:五倍子澀腸固脫,佐以五靈脂行散,避免酸收太過而致氣血壅滯。
  • 三藥比例(2:1:1):側重槐花清熱涼血之力,佐藥等量調節寒溫動靜,體現「主病為君,佐君為臣」之配伍思想。

3. 可能作用機理

此方通過三向調節發揮功效:

  • 直接止血:五倍子鞣質與槐花蘆丁協同收縮血管、凝滲血。
  • 改善微循環:五靈脂擴張腸道血管,減少局部瘀阻,降低復發風險。
  • 抗炎修復:槐花與五倍子抑菌消炎,促進腸黏膜修復,針對「濕熱瘀毒」之根本。

三、總結

倍靈丸以「涼血清腸、化瘀收斂」為核心,針對腸風下血「熱-瘀-虛」複合病機,配伍簡潔而兼顧標本,體現中醫「通因通用」與「急則治標」的靈活思路。

傳統服藥法


槐花6兩,五倍子3兩,五靈脂3兩。上為細末,面稱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米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收斂作用,體質虛弱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倍靈丸, 出處:《洪氏集驗方》卷四。 組成:槐花6兩,五倍子3兩,五靈脂3兩。 主治:腸風下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