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黑玉丹中加入槐花,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涼血,止血消腫:槐花性涼,味苦,歸肝、大腸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消腫的功效。黑玉丹多用於治療痔瘡、便血等症,槐花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緩解痔瘡腫痛,改善出血症狀。
- 收斂止瀉:槐花亦有收斂止瀉之效,對於因腸胃熱盛、濕熱下注引起的腹瀉,具有輔助作用。黑玉丹中加入槐花,可加強其清熱止瀉的效果,進一步改善患者的腸道症狀。
黑玉丹中包含枳殼,主要原因如下:
- 行氣消積: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消積、寬胸散結之效。黑玉丹為治療胸脘痞悶、食積不化、腹脹便祕等症的方劑,枳殼有助於疏肝理氣,消食積滯,促進胃腸蠕動,緩解腹部脹滿、便祕等症狀。
- 降逆止嘔:枳殼還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以緩解因脾胃氣滯、痰濁上逆引起的噁心嘔吐。黑玉丹中也常加入其他具有降逆止嘔功效的藥物,與枳殼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黑玉丹方劑中加入地榆,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 收斂止血: 地榆性寒,味苦澀,入肝、脾經,具有涼血止血、消腫生肌的功效。黑玉丹以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骨折筋傷為主,地榆可有效收斂止血,減輕傷口出血,並促進傷口癒合。
- 清熱解毒: 地榆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幫助消除傷口周圍的熱毒,防止感染,促進傷口癒合。黑玉丹中加入地榆,可有效抑制傷口感染,加速傷口修復。
因此,地榆在黑玉丹方劑中起到收斂止血、清熱解毒的作用,有助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病症。
黑玉丹方劑中包含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補氣固表: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功效。黑玉丹多用於治療氣虛乏力、免疫力低下等症狀,而黃耆可補益正氣,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提升藥效。
- 配合其他藥物:黑玉丹方劑中可能包含一些具有寒涼性質的藥材,而黃耆性溫,可與之相配,起到中和寒涼之氣,避免寒涼之藥傷陽氣,使藥效更安全有效。
黑玉丹方劑中加入川芎,主要是為了其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膽經,能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改善局部血液瘀滯。對於因氣血運行不暢而引起的頭痛、頭暈、肢體麻木等症狀,川芎能有效緩解。
此外,川芎還具有解毒消腫的功效,可以配合其他藥物共同治療瘡瘍腫毒。因此,黑玉丹中加入川芎,可以起到活血化瘀、行氣止痛、解毒消腫的綜合作用。
黑玉丹方中加入五靈脂,主要考量其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功效。五靈脂性溫,味辛,入肝經,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有利於消除瘀血,緩解疼痛。此外,五靈脂亦具有一定的止血作用,能減少因跌打損傷導致的出血。
黑玉丹主要針對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而五靈脂的活血化瘀、止痛消腫功效,正好與方劑的整體療效相呼應,因此被納入方劑之中。
黑玉丹方劑中包含五倍子,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收斂止血: 五倍子性寒、味苦澀,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黑玉丹多用於治療外傷出血、創傷感染等症,五倍子可以幫助收縮血管,促進凝血,達到止血目的。
- 消腫止痛: 五倍子亦具有一定消腫止痛作用,可減輕傷口處的炎症反應,緩解疼痛。這與黑玉丹治療外傷所致的腫痛相輔相成。
因此,五倍子在黑玉丹方劑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助於提升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黑玉丹]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吐血」伴隨一系列肝胃不和、氣血逆亂之證。依《內經》所述「先聞腥臊臭,出清液」,提示肝鬱犯胃,胃氣上逆;「胃脅支滿,妨于食」屬肝脾失調,氣機壅滯;「目眩」為血虛肝旺;「時時前後失血」則反映血熱迫血妄行或氣虛失攝。綜合而言,此證機理為 肝鬱血熱、氣逆絡傷,兼見 脾虛失統,病位在肝、胃、腸,涉及氣血兩端。
[黑玉丹]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 涼血止血、調氣固攝 為主,兼顧 益氣升陽,結構嚴謹,分述如下:
槐花(炒)、地榆:
- 槐花炒用減其寒性,專入血分,清肝涼血止血,尤擅治下部出血(如腸風髒毒);
- 地榆苦酸微寒,涼血收斂,善止下焦血熱妄行。二藥合用,直折血熱,針對「失血」主證。
五靈脂、川芎:
- 五靈脂活血散瘀,防槐花、地榆涼遏留瘀;
- 川芎為血中氣藥,行氣活血,疏肝解鬱,與五靈脂共調肝氣鬱滯,改善「胃脅支滿」。
枳殼、黃耆:
- 枳殼寬中下氣,降胃氣之逆,助川芎疏肝理脾,緩解「妨于食」;
- 黃耆益氣升陽,固攝血行,與地榆、五倍子協同治本,防氣虛失血復發。
五倍子:
- 酸澀收斂,固澀止血,與涼血藥相配,一清一斂,標本兼顧。
全方配伍特點:
- 清澀並行:槐花、地榆涼血,五倍子收斂,止而不滯。
- 氣血同調:川芎、枳殼理氣,五靈脂活血,黃耆補氣,使氣順血寧。
- 肝脾兼顧:清肝涼血(槐花)與健脾益氣(黃耆)並用,契合「見肝之病,當先實脾」之旨。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通過涼血止血、行氣解鬱、益氣固攝三重機制,針對 肝鬱化火迫血、氣逆絡傷 之吐血,尤其適合「熱鬱兼氣滯」之證。方中米飲送服,更助藥力入脾胃,扶正止血。古醫家或從「瀉肝安胃、益氣攝血」立論,以復氣血調和之常。
傳統服藥法
槐花(炒)1兩,枳殼2兩,地榆2兩,黃耆2兩,川芎2兩,五靈脂1兩,五倍子1兩。
上為細末,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空心米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涼血止血之功,陰虛血少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黑玉丹, 出處:《雞峰》卷十。 組成:槐花(炒)1兩,枳殼2兩,地榆2兩,黃耆2兩,川芎2兩,五靈脂1兩,五倍子1兩。 主治:吐血。先聞腥臊臭,出清液,胃脅支滿,妨於食,目眩,時時前後失血。
黑玉丹, 出處:《直指》卷二十三。 組成:棕櫚2兩,頭發(以皂角水洗淨)2兩,刺猬皮3兩,槐角3兩,牛骨髓4兩(以上并燒存性),生油麻1兩,雷丸1兩,苦楝根1兩1分,乳香半兩,麝香2錢,豬蹄甲49個(炒),榼藤子(炒香)1兩1分。 主治:腸風下血,腹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