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聖丸

立聖丸

LI SHE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0.41)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2%
大腸經 18%
肝經 18%
心經 10%
腎經 10%
胃經 7%
脾經 6%
膽經 4%
三焦經 3%
肺經
大腸經
肝經
心經
腎經
胃經
脾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立聖丸方劑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疏肝理氣:枳殼味苦性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消脹的功效。立聖丸常用於治療肝鬱氣滯所致的胸脇脹痛、脘腹痞滿、食慾不振等症,枳殼的疏肝理氣作用,能幫助緩解肝氣鬱結,促進氣機運行,從而達到緩解胸脇脹痛、改善消化功能的效果。
  2. 行氣消積:枳殼還具有一定的行氣消積作用,可以幫助消食導滯,促進食物消化吸收。立聖丸中常加入一些健脾消食的中藥,與枳殼配合使用,可以更好地達到消食導滯、改善消化功能的效果。

立聖丸中包含五倍子,主要原因有二:

一、 收斂止瀉:五倍子性寒、味酸澀,入肺、大腸經。具有收斂止瀉之效,能固澀腸道,減少腸液分泌,對於因腸道功能紊亂引起的腹瀉、痢疾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二、 止血生肌:五倍子還具有止血生肌作用,能促進傷口癒合,對於外傷出血、潰瘍等症狀有一定效果。

因此,立聖丸中加入五倍子,旨在發揮其收斂止瀉、止血生肌的功效,配合其他藥物共同治療相關疾病。

立聖丸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益氣生津的功效。立聖丸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容易感冒等症狀,而黃耆可以增強人體的免疫力,提高抵抗力,從而起到固表的作用。
  2. 助藥力: 黃耆能提高其他藥物的藥效,使藥效更加明顯,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立聖丸中其他藥材,例如人參、白朮等,也具有補氣作用,與黃耆配合使用,可以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立聖丸方劑中含有槐花,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涼血止血: 槐花性涼,味苦,歸肝、大腸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消腫的功效,對於熱毒壅盛所致的出血症狀,如痔瘡出血、鼻衄等,具有良好的療效。
  2. 收斂止瀉: 槐花還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腸炎、痢疾等病症。

立聖丸方劑中加入槐花,旨在通過其清熱涼血、止血消腫的功效,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出血症狀,並輔以收斂止瀉的作用,達到整體治療效果。

立聖丸中加入木賊,主要基於其利尿消腫、止血止痛的藥性。

木賊性寒,入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止血止痛的功效。其利尿消腫之效能,有助於排除體內濕熱,改善水腫,配合其他藥材,可增強利尿作用,促進毒素排出。同時,其止血止痛之效,可緩解因濕熱引起的疼痛,並能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立聖丸中加入木賊,有助於改善濕熱、水腫等症狀,並起到止痛止血之效,達到整體療效的提升。

立聖丸中含有何首烏,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補益精血,烏髮養顏:何首烏性溫,味苦甘,入肝腎經,能補益精血、烏髮養顏,對於頭髮早白、鬚髮脫落等症狀有改善作用。
  2. 滋陰補腎,強健筋骨:何首烏亦有滋陰補腎、強健筋骨的功效,對於腰膝酸軟、筋骨疼痛等症狀也能有所助益。

立聖丸中加入何首烏,正是利用其補益精血、滋陰補腎等功效,達到整體方劑的療效。

立聖丸中含有皁莢,主要原因如下:

  1. 消積化滯: 皁莢性寒,味苦,入脾、胃經,具有消積化滯、行氣止痛的功效。其皁苷成分可促進消化液分泌,有助於消解積滯,緩解食積脹滿、脘腹疼痛等症狀。
  2. 潤腸通便: 皁莢的皁苷成分還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可促進腸道蠕動,緩解便祕,對於因食積導致的便祕尤為有效。

立聖丸中加入皁莢,旨在通過其消積化滯、潤腸通便的功效,達到治療食積、消化不良等症狀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立聖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立聖丸主治「五痔及腸風下血」。「五痔」泛指多種類型的痔瘡,《外科正宗》分為牡痔、牝痔、脈痔、腸痔、血痔;「腸風下血」則為便血之症,多因風熱或濕熱蘊結腸道,損傷血絡所致。此方針對痔瘡腫痛、脱垂及便血,具止血、消腫、收斂之效,推測其機理在於:

  1. 清熱涼血:槐花、槐英涼血止血,善治腸風便血。
  2. 收斂固脫:五倍子、榼藤子澀腸止瀉,減少痔瘡脱出。
  3. 活血消腫:刺猬皮、皂莢針散瘀通絡,緩解痔核腫痛。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行氣活血,調暢氣機

  • 枳殼(麩炒):寬腸下氣,緩解痔瘡氣滯腫脹。
  • 臭橘(枸橘):破氣散結,輔助枳殼行滯,改善肛門瘀滯。

2. 涼血止血,針對便血

  • 槐花、槐英:苦微寒,專清大腸濕熱,涼血止血,為治腸風要藥。
  • 刺猬皮:炒炭後止血力增,兼能化瘀,適合痔瘡出血夾瘀者。

3. 收斂固澀,托舉中氣

  • 五倍子:酸澀收斂,促進痔瘡黏膜修復。
  • 黃耆(蜜炙):補氣升提,防脫肛,輔助止血生肌。
  • 豬垂蹄甲:炒焦後具收斂之性,傳統用於瘡瘍久不收口。

4. 通絡散結,標本兼治

  • 皂莢針、皂子:炒炭後減其峻烈,保留消散痔核腫痛之效。
  • 榼藤子:煅制後澀腸,兼緩解痔瘡疼痛。
  • 何首烏:米泔浸後減滋膩,取其養血潤腸,防燥藥傷陰。

5. 特殊炮製增強藥效

  • 炭藥與煅制藥(如豬蹄甲、皂莢針、刺猬皮):通過炒焦或煅燒,增強止血收澀效果。
  • 鹽泥固濟煅燒(榼藤子等):高温破壞毒性,保留活性成分。

綜論

此方以「行氣活血+涼血止血」為主軸,佐以「收斂固脫+補氣升提」,既能治標(止血消腫),亦顧本(調暢腸道氣機)。針對濕熱下注、氣滯血瘀之痔瘡,透過炭藥加強止血,煅藥緩和刺激,蜜丸調和藥性,整體配伍嚴謹,體現「通澀並用」「寒温兼施」之思路。

傳統服藥法


枳殼(去瓤,麩炒)2兩半, 五倍子(去灰土)2兩, 黃耆(蜜炙黃,銼)2兩, 槐花2兩,槐英2兩, 豬垂蹄甲21枚(以上並各炒焦,揀令淨), 木賊2兩半, 何首烏(米泔浸軟,以竹刀切作片子,焙乾,於石臼內搗末,和入諸藥)3兩, 皂子3兩, 臭橘100枚, 刺蝟皮1枚, 皂莢針4兩, 榼藤子3枚(以上4味各用藏瓶1枚盛,用鹽泥固濟,各留一穴出煙,以炭火燒,守候逐件煙盡,退火,各放冷取出研細)。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100丸,空心溫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立聖丸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如果有便秘的症狀,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立聖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一。 組成:枳殼(去瓤,麸炒)2兩半,五倍子(去灰土)2兩,黃耆(蜜炙黃,銼)2兩,槐花2兩,槐英2兩,豬垂蹄甲21枚(以上并各炒焦,揀令淨),木賊2兩半,何首烏(米泔浸軟,以竹刀切作片子,焙乾,于石臼內搗末,和入諸藥)3兩,皂子3兩,臭橘100枚,刺猬皮1枚,皂莢針4兩,榼藤子3枚(以上4味各用藏瓶1枚盛,用鹽泥固濟,各留一穴出煙,以炭火燒,守候逐件煙盡,退火,各放冷取出研細)。 主治:五痔及腸風下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