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珍丸

聚珍丸

JU ZHE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偏寒 (0.8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7%
心經 24%
肝經 23%
大腸經 9%
胃經 9%
脾經 5%
肺經
心經
肝經
大腸經
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聚珍丸的組成中包含百藥煎,主要原因有二:

  1. 增強藥效: 百藥煎由多種中藥組成,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等功效。加入聚珍丸中,可以增強其整體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2. 協調藥性: 聚珍丸本身藥性偏溫燥,而百藥煎則偏寒涼,二者互相配伍,可以起到協調藥性的作用,避免藥物單一偏性,減少副作用,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因此,百藥煎的加入,不僅增強了聚珍丸的藥效,也使其更為安全,更能達到治療目的。

聚珍丸方中使用槐花,主要基於其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

槐花性涼,味苦,入肝、大腸經。其清熱涼血之效,可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如鼻衄、咯血、尿血等。同時,槐花又能收斂止血,對於因血熱引起的腸風下血、痔瘡出血等亦有良效。

因此,聚珍丸中加入槐花,旨在清熱涼血、止血,輔助其他藥物共同治療相關疾病。

聚珍丸方劑中加入薄荷,主要基於其清熱解表、疏風散寒、止癢止痛的功效。

薄荷味辛、性涼,入肺、肝經。其清熱解表作用可有效緩解因風寒入侵導致的感冒症狀,如發熱、頭痛、鼻塞等。同時,薄荷的疏風散寒作用可以驅散體內寒邪,預防感冒的發生。此外,薄荷還具有止癢止痛的功效,可緩解因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瘙癢、疼痛等症狀。

因此,在聚珍丸方劑中加入薄荷,可以增強其清熱解表、疏風散寒的功效,進一步提升藥效,達到治療目的。

聚珍丸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其 開竅醒神活血通絡 的功效。

麝香性辛溫,入心、脾、肝經,具有開竅醒神、闢穢化濁、活血通絡、消腫止痛等作用。對於一些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滯導致的病症,如中風昏迷、痰厥昏迷、跌打損傷等,麝香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經絡疏通,達到醒神開竅、止痛活血的效果。

因此,聚珍丸中加入麝香,旨在增強其開竅醒神、活血通絡之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聚珍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血痢:指因熱毒或濕熱蘊結腸道,迫血妄行所致的痢疾,症見痢下赤多白少、腹痛、裡急後重,甚者純下鮮血。
酒痢:因長期飲酒或酒毒濕熱積滯腸道而發,症見痢下黏液、腹脹痛、口渴煩熱,或兼見痔血。

此方主治方向集中於濕熱瘀毒滯腸血分不調,尤其與飲食(如酒毒)相關的痢疾,兼顧止血、調氣、溫補等多重作用。


組成方劑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艾煎丸(推測主成分:艾葉)

  • 艾葉:溫經止血、散寒除濕,能止腸風下血,適用於虛寒性血痢。
  • 可能配伍當歸、川芎等調血藥,以緩解血痢腹痛。

2. 卷柏丸(主成分:卷柏)

  • 卷柏:生用破血,炒炭止血,具雙向調節之效。針對血痢之血熱妄行或瘀滯,可止血兼化瘀。

3. 茴香丸(主成分:小茴香)

  • 小茴香:溫中行氣、散寒止痛。用於緩解痢疾腹痛、腸胃冷積,並助氣機通暢,改善裡急後重。

4. 烏雞煎丸(推測含烏骨雞、補益藥)

  • 烏骨雞:滋陰補血,合人參、黃芪等可益氣固本。針對久痢耗傷氣血,扶正以祛邪。

5. 巴戟丸(主成分:巴戟天)

  • 巴戟天:補腎陽、強筋骨,兼祛風濕。可能用於久痢傷腎陽者,或酒痢兼腎虛腰痠之證。

配伍邏輯與綜合作用

  1. 寒熱並調:艾葉、茴香之溫,平衡卷柏之涼,適用於寒熱錯雜之痢。
  2. 氣血兼顧
    • 茴香行氣,艾葉、卷柏調血,契合痢疾「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原則。
    • 烏雞煎丸補血氣,防久痢耗傷正氣。
  3. 標本同治
    • 卷柏、艾葉治標(止血止痢),巴戟天、烏雞煎丸固本(補肝腎、益氣血)。
  4. 酒痢專治:茴香化酒濕,巴戟天解酒毒(《本草綱目》載其「強陰益精,療酒癖」),配合卷柏清腸道濕熱。

輔助用藥:沈香荊芥散

  • 沉香:降氣溫中,助腸道滯氣下行。
  • 荊芥:疏風止血,協同卷柏治血痢。此散加強聚珍丸調氣止血之效。

服法用意

  • 鹽湯送服:鹽鹹寒軟堅,引藥入腎,適合下焦濕熱。
  • 溫酒送服:酒行藥勢,助茴香、巴戟天溫通血脈,適用於寒濕偏重者。

總結

聚珍丸以止血調血為核心(艾、卷柏),行氣止痛為輔(茴香、沉香),補虛固本為底(烏雞、巴戟),構成複方多層次作用。其設計符合古代對痢疾「初宜通、久宜澀」的治療思路,尤其針對夾雜酒毒、氣血失調之證,體現攻補兼施、寒溫並用的配伍智慧。

傳統服藥法


艾煎丸、卷柏丸、茴香丸、烏雞煎丸、巴戟丸。
上五藥合作1藥。鹽湯、溫酒任下,兼服沈香荊芥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慎用。
  2. 對本品過敏者禁用。
  3. 本品性味辛溫,有活血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聚珍丸,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六。 組成:川百藥煎半兩,陳槐花(炒)半兩,感應丸1貼,薄荷煎2貼,麝香少許。 主治:血痢,酒痢。

聚珍丸,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十。 組成:艾煎丸、卷柏丸、茴香丸、烏雞煎丸、巴戟丸。 主治:婦人小産後虛羸,百節疼痛,不進飲食,百藥不效。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