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功散

SHEN GO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百一》卷十九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16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1%
胃經 21%
心經 14%
腎經 14%
肝經 14%
脾經 7%
大腸經 7%
肺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肝經
脾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神功散中包含五倍子,其主要原因如下:

  1. 收斂止血:五倍子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其富含鞣酸,可使血管收縮,減少滲血,並加速傷口癒合。神功散中加入五倍子,可有效控制出血,減輕疼痛,促進傷口恢復。
  2. 清熱解毒:五倍子還具備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抑制細菌生長,預防感染。對於外傷感染、瘡瘍腫毒等病症,五倍子能發揮輔助治療的作用,提高療效。

神功散乃由百藥煎化裁而來,其組成中包含百藥煎,主要是基於以下原因:

  1. 療效相輔相成: 百藥煎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為主,而神功散則更注重於補氣固表、活血生肌。二者在治療瘡瘍腫毒方面,藥性互補,相輔相成,可提升整體療效。
  2. 藥物互為引導: 神功散中加入百藥煎,一方面可以借其清熱解毒之性,使藥力更易於深入病竈;另一方面,亦可藉百藥煎之活血化瘀之效,促進藥物吸收,使藥力發揮更佳。

神功散方劑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神功散多用於治療寒邪客於中焦,導致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而乾薑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上述症狀。
  2. 助藥力:神功散中常含有其他藥材,如附子、肉桂等溫陽藥物,乾薑的加入可以起到助藥力、增強藥效的作用。此外,乾薑還能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和利用,提高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神功散」

神功散主要成分是:五倍子,百藥煎,乾薑, 主治功效是:小兒拉肚子,無法止住。

一、神功散組成介紹

  1. 乾薑

    • 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
    • 主要用於治療感冒、腹痛、腰痛、脾胃寒證、消化不良、腹瀉、吐血、便血、崩漏、經血不調、痛經、月經過多、咳嗽氣喘痰多清稀等病症。
    • 乾薑不僅具有藥用價值,還可以作為日常食品添加,具有促進消化、增強食慾、消炎止痛、促進血液循環等作用。
  2. 五倍子

    • 性味澀、微溫,具有清熱解毒、止血、止瀉、止咳化痰、固澀收斂、固表止汗等功效。
    • 其含有單寧酸、沒食子酸、鞣質等成分,能收斂創傷組織,減緩出血,化解毒素,排出體外,止咳平喘,澀腸止瀉,固攝大腸,治療各種出血,自汗盜汗,久痢久瀉,脫肛,遺精,白濁等症狀。

二、神功散總結

中藥方劑「神功散」主要成分是五倍子,百藥煎,乾薑, 主治功效是:小兒拉肚子,無法止住。

該方劑具有清熱解毒、止血、止瀉、止咳化痰、固澀收斂、固表止汗、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

用於治療小兒腹瀉、久痢久瀉、脫肛、遺精、白濁、感冒、腹痛、腰痛、脾胃寒證、消化不良、吐血、便血、崩漏、經血不調、痛經、月經過多、咳嗽氣喘痰多清稀等病症。

傳統服藥法


黃連7寸(為末),巴豆7粒(去皮,新瓦上出油)。
上拌勻。
令患者仰臥,先取藥3斡耳子,著於患者臍中,再取3斡耳和艾1炷,如中指大,安於前藥上,只灸1炷。覺臍腹間有聲,即便汗出而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痤瘡疥癬胰臟炎糖尿病癲狂狂躁膽囊炎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癤和癰麻疹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皮膚的惡性黑色素瘤(皮膚癌)背部膿瘡腰痛咳嗽

相同名稱方劑


神功散, 出處:《百一》卷十九。 組成:五倍子、百藥煎、乾薑(炮)各等分。 主治:小兒滑腸不止。

神功散,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四引何知府方。 組成:川芎6兩,當歸6兩,升麻6兩,甘草6兩。 主治:小兒痘疹。

神功散, 出處:《洪氏集驗方》卷三。 組成:黃連7寸(爲末),巴豆7粒(去皮,新瓦上出油)。 主治:結胸傷寒,不間陰陽二毒,隻微有氣者。

神功散, 出處:《癧瘍機要》卷下。 組成:黃柏(炒)、草烏(炒)、血竭各等分。 主治:瘡毒未成膿者,及小兒丹瘤。小兒痘毒腫焮作痛,未成者,或已潰者。

神功散, 出處:《臞仙活人方》。 組成:青黛3錢,銅綠2錢,晉礬2錢,黃柏2錢,藜蘆2錢,枯礬2錢,黃連2錢,麝香半錢,輕粉49貼,芒消2錢,人言2錢(用紅棗10枚,去核,勻分此物入內,于火內煅作灰)。 主治:牙疳,臭爛涎出者。

神功散, 出處:《普濟方》卷四○三。 組成:黃芩、柴胡(去蘆)、桔梗(去蘆)、防風(去蘆)、荊芥穗、陳皮(去白)、赤芍藥、牛蒡子(炒)、枳殼(煨,去油)、木通、紫草、赤茯苓、甘草各等分。 主治:清心涼肌,解利熱毒,免攻頭目咽喉。主治:小兒痘瘡大熱,發狂譫語。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