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功散

SHEN GO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百一》卷十九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熱 (1.5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1%
胃經 21%
肝經 14%
腎經 14%
心經 14%
大腸經 7%
脾經 7%
肺經
胃經
肝經
腎經
心經
大腸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神功散中包含五倍子,其主要原因如下:

  1. 收斂止血:五倍子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其富含鞣酸,可使血管收縮,減少滲血,並加速傷口癒合。神功散中加入五倍子,可有效控制出血,減輕疼痛,促進傷口恢復。
  2. 清熱解毒:五倍子還具備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抑制細菌生長,預防感染。對於外傷感染、瘡瘍腫毒等病症,五倍子能發揮輔助治療的作用,提高療效。

神功散乃由百藥煎化裁而來,其組成中包含百藥煎,主要是基於以下原因:

  1. 療效相輔相成: 百藥煎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為主,而神功散則更注重於補氣固表、活血生肌。二者在治療瘡瘍腫毒方面,藥性互補,相輔相成,可提升整體療效。
  2. 藥物互為引導: 神功散中加入百藥煎,一方面可以借其清熱解毒之性,使藥力更易於深入病竈;另一方面,亦可藉百藥煎之活血化瘀之效,促進藥物吸收,使藥力發揮更佳。

神功散方劑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神功散多用於治療寒邪客於中焦,導致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而乾薑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上述症狀。
  2. 助藥力:神功散中常含有其他藥材,如附子、肉桂等溫陽藥物,乾薑的加入可以起到助藥力、增強藥效的作用。此外,乾薑還能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和利用,提高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神功散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所提供的古文內容,神功散的主要功效及治療範圍如下:

  • 腫瘍瘡毒:

    • 《外科集驗方》指出神功散專治發背癰疽,一切疔毒,並瘰癧瘡已未成患者。
    • 《証治準繩‧幼科》記載神功散治瘡瘍初起腫焮者,用之可消,丹毒未砭者亦可用之。
    • 《外科心法要訣》提到神功散可治濕毒瘰癧。
    • 《瘍醫大全》記載神功散可用於敷藥,並提到「透頂神功散」治楊梅瘡、魚口瘡、惡瘡。
    • 《幼科指南》指出神功散可用於小兒赤遊風證,敷以神功散。
    • 《証治準繩‧幼科》又提到神功散治痘後癰毒初起紅腫,及痘後癰毒。
    • 《驗方新編》記載神功散治發背癰疽,諸瘡腫潰皆效。
  • 頭痛: 《衛生寶鑒》中的「川芎神功散」主治風熱上攻的偏正頭疼,無論輕重久新皆可治之。

  • 蠱毒: 《聖濟總錄》記載神功散可治小兒中蠱毒,腹內堅痛,面目青黃,羸瘦骨立,病變無常。

  • 痰積、血積、食積: 《醫方簡義》指出神功散可治痞滿積聚,噯氣食滯,痰鬱血鬱,心肝脾肺腎五積,乾血癆損,癥瘕等症。

  • 痘疹:《証治準繩‧幼科》記載神功散治痘作渴。

    • 《痘疹心法要訣》則提到「九味神功散」主治氣虛而痘色微赤者。

治療原理分析:

神功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1. 清熱解毒: 多篇文獻中都提到神功散的組成包含黃柏,黃柏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是治療瘡瘍腫毒的常用藥物。《外科心法要訣》更明確指出神功散治濕毒瘰癧,敷之神效。

  2. 散結消腫: 川烏(或草烏)是神功散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祛風除濕、散寒止痛的功效,可以消散腫塊,減輕疼痛。多篇文獻都提到神功散能使瘡瘍初起腫痛者消散,可見其散結消腫的作用。

  3. 活血化瘀: 《醫方簡義》提到神功散可治痰鬱血鬱、乾血癆損、癥瘕等症,並提到可用於婦人乾血症及各種積聚,顯示其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4. 祛風止痛: 《衛生寶鑒》中的「川芎神功散」主治風熱上攻的偏正頭疼,其中川芎、白芷、麻黃等藥物具有祛風散寒、止痛的功效。

  5. 驅蟲殺蟲: 《聖濟總錄》記載神功散可治小兒中蠱毒,可能與方中某些成分具有驅蟲殺蟲的作用有關。

  6. 補益氣血: 《痘疹心法要訣》提到「九味神功散」,並指出其主治氣虛而痘色微赤者,表明某些神功散的變方可能具有補益氣血的作用。 《証治準繩‧幼科》記載敷神功散,服補中益氣湯加茯苓而痊。表明神功散外用,同時補益脾胃

總之,神功散是一個多功能的方劑,其治療範圍廣泛,主要通過清熱解毒、散結消腫、活血化瘀、祛風止痛等作用來達到治療目的。不同版本的神功散在組成上有所差異,因此其具體功效和應用也有所不同。

傳統服藥法


黃連7寸(為末),巴豆7粒(去皮,新瓦上出油)。
上拌勻。
令患者仰臥,先取藥3斡耳子,著於患者臍中,再取3斡耳和艾1炷,如中指大,安於前藥上,只灸1炷。覺臍腹間有聲,即便汗出而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痤瘡疥癬胰臟炎糖尿病癲狂狂躁膽囊炎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癤和癰麻疹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皮膚的惡性黑色素瘤(皮膚癌)背部膿瘡腰痛咳嗽

相同名稱方劑


神功散, 出處:《百一》卷十九。 組成:五倍子、百藥煎、乾薑(炮)各等分。 主治:小兒滑腸不止。

神功散,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四引何知府方。 組成:川芎6兩,當歸6兩,升麻6兩,甘草6兩。 主治:小兒痘疹。

神功散, 出處:《洪氏集驗方》卷三。 組成:黃連7寸(爲末),巴豆7粒(去皮,新瓦上出油)。 主治:結胸傷寒,不間陰陽二毒,隻微有氣者。

神功散, 出處:《癧瘍機要》卷下。 組成:黃柏(炒)、草烏(炒)、血竭各等分。 主治:瘡毒未成膿者,及小兒丹瘤。小兒痘毒腫焮作痛,未成者,或已潰者。

神功散, 出處:《臞仙活人方》。 組成:青黛3錢,銅綠2錢,晉礬2錢,黃柏2錢,藜蘆2錢,枯礬2錢,黃連2錢,麝香半錢,輕粉49貼,芒消2錢,人言2錢(用紅棗10枚,去核,勻分此物入內,于火內煅作灰)。 主治:牙疳,臭爛涎出者。

神功散, 出處:《普濟方》卷四○三。 組成:黃芩、柴胡(去蘆)、桔梗(去蘆)、防風(去蘆)、荊芥穗、陳皮(去白)、赤芍藥、牛蒡子(炒)、枳殼(煨,去油)、木通、紫草、赤茯苓、甘草各等分。 主治:清心涼肌,解利熱毒,免攻頭目咽喉。主治:小兒痘瘡大熱,發狂譫語。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