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傳治腸風下血丸

MI CHUAN ZHI CHANG FENG XIA XUE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寒 (0.6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胃經 20%
大腸經 19%
肝經 15%
心經 8%
脾經 8%
腎經 8%
肺經
胃經
大腸經
肝經
心經
脾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祕傳治腸風下血丸方劑中加入烏梅,主要有兩大原因:

一、 收斂止血:烏梅味酸澀,性收斂,能收斂止血,適用於腸風下血,即腸道出血癥狀。其酸性物質能促進腸道蠕動,減少出血量。

二、 固澀腸胃:烏梅能固澀腸胃,有助於緩解腸道炎症,減少腸道出血,進一步改善腸風下血癥狀。同時,烏梅還有止瀉作用,能減少腸道排泄,利於止血。

總之,烏梅在祕傳治腸風下血丸方劑中發揮著收斂止血和固澀腸胃的作用,有助於治療腸風下血癥狀。

「祕傳治腸風下血丸」方劑中加入「百藥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固本培元,止血生肌: 百藥煎出自《本草綱目》,由多種藥材組成,具有補氣養血、固本培元的功效。腸風下血多因脾虛氣弱,血不歸經所致,百藥煎可補益脾腎,固攝血分,從根本上治療腸風下血。
  2.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百藥煎中亦含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藥材,如生地黃、丹皮等,可清熱涼血,解毒止痛,對腸風下血伴有熱毒者尤為適用。

因此,百藥煎在「祕傳治腸風下血丸」中起到固本培元、止血生肌,以及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雙重作用,有助於全面改善腸風下血的症狀。

祕傳治腸風下血丸中加入五倍子,主要是利用其收斂止血的功效。五倍子味酸澀,性涼,入肺、大腸經,具有收斂止血、固澀止瀉、生肌斂瘡的功效。

腸風下血,多因腸道虛弱、熱毒蘊結所致,五倍子能收斂腸道,止住出血,並可消炎止痛,輔助治療腸風下血。

祕傳治腸風下血丸中加入槐花,主要基於其收斂止血、清熱涼血的功效。

槐花性涼,味苦,入肝、大腸經,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的功效。腸風下血多因腸熱、血熱所致,槐花能清熱涼血,並能收斂止血,故可有效緩解腸風下血的症狀。

此外,槐花還能起到清腸解毒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腸道環境,進一步促進腸風下血的康復。

祕傳治腸風下血丸中加入枳殼,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行氣止痛,散瘀止血: 枳殼味苦性寒,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散瘀止痛的功效。腸風下血多因氣滯血瘀、濕熱下注所致,枳殼能行氣活血,散瘀止痛,緩解腸道痙攣,改善腸道血液循環,達到止血的效果。
  2. 理氣降逆,止瀉止血: 枳殼還能理氣降逆,止瀉止血。腸風下血常伴有腹痛、腹瀉、肛門墜脹等症狀,枳殼能理氣降逆,改善腸道蠕動,減少腸道出血,並有助於止瀉止痛。

祕傳治腸風下血丸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收斂止血:檳榔性溫,味苦澀,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能有效控制腸風下血的出血情況。
  2. 消積化瘀:檳榔能消積化瘀,對於因積食、瘀血導致的腸風下血,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此外,檳榔還有驅蟲、降逆止嘔等功效,在治療腸風下血時,可起到輔助作用。

主治功效


祕傳治腸風下血丸 主治功效分析

《松崖醫徑》所載「祕傳治腸風下血丸」,其主治為「腸風下血」,即現代醫學所指的痔瘡出血或腸道出血等病症。此方劑雖名為「丸」,實則體現了中醫治療出血的複方思路,其組方結構巧妙,兼具止血、收澀、清熱等多重功效,從而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組方分析與治療原理:

  1. 收斂止血為要:

    • 烏梅肉(燒灰存性): 烏梅味酸澀,燒灰存性後,其收斂固澀之性更強,能收澀腸道,制止出血,並能調節胃腸功能,減少因消化不良引起的出血。
    • 乾柿餅(燒灰存性): 與烏梅相似,柿餅燒灰亦具收斂止血之功,可強化烏梅之效。
    • 酒瓶箬(包酒過二三年者,燒灰存性): 此物為經酒浸泡多年的竹箬,燒灰後具有收斂止血、清熱利濕之效,且其經過酒的浸泡,可能帶有溫陽之性,有助於改善虛寒性出血。
    • 五倍子(炙焦黃色): 雖然方中原本用百藥煎,但若無百藥煎,則以五倍子炙焦黃色替代。五倍子味酸澀,具備良好的收斂止血、解毒殺菌之效,炙焦後能進一步增強其收澀止血之功。此味藥可針對出血原因中的濕熱或細菌感染,發揮療效。
  2. 清熱涼血:

    • 槐花(炒焦黑): 槐花性寒,味苦,炒焦後能入血分,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之效,特別適用於血熱引起的出血。此味藥可針對出血原因中的血熱,發揮療效。
  3. 行氣導滯:

    • 枳殼(麥麩炒黃色): 枳殼性微寒,味苦,具有理氣寬中、消積導滯之功。加入此藥可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消化,防止因腸道積滯而加重出血,同時亦能行氣解鬱,改善患者的腹脹不適感。
    • 檳榔: 檳榔具有行氣導滯、驅蟲除濕之效。能幫助腸胃蠕動,促進消化,並能排除腸道中的濕邪,改善因濕滯引起的腹瀉或出血。

綜合分析:

此方劑通過多味藥物的協同作用,共同達到止血的目的。其中,烏梅、柿餅、酒瓶箬、五倍子均為收斂止血之藥,能夠直接作用於出血部位,迅速止血;槐花則能清熱涼血,針對血熱引起的出血有很好的效果;枳殼、檳榔則能行氣導滯,改善腸道功能,防止因氣滯血瘀而加重出血。諸藥合用,不僅能止血,還能消除出血的原因,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此方劑選用藥物大多經過炮製,如燒灰存性、炒焦等,這些炮製方法可以改變藥物的藥性,增強其收斂止血之效,使其更適用於治療腸風下血。總而言之,祕傳治腸風下血丸以收斂止血為主,兼以清熱涼血、行氣導滯,能夠有效治療腸風下血的症狀,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

傳統服藥法


乾柿餅(燒存性)2兩,酒瓶箬(包酒過二3年者,燒存性)2兩,烏梅肉(燒存性)2兩(淨),百藥煎1兩(如無,以五倍子炙焦黃色代之),槐花(炒焦黑)半兩,枳殼(麥麩炒黃色)半兩,檳榔半兩。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70-80丸,以醋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便秘、腹脹等症狀,應先停用本方,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秘傳治腸風下血丸, 出處:《松崖醫徑》卷下。 組成:乾柿餅(燒存性)2兩,酒瓶箬(包酒過2-3年者,燒存性)2兩,烏梅肉(燒存性)2兩(淨),百藥煎1兩(如無,以五倍子炙焦黃色代之),槐花(炒焦黑)半兩,枳殼(麥麸炒黃色)半兩,檳榔半兩。 主治:腸風下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