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伯散

五伯散

WU BO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8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0%
肺經 20%
胃經 20%
肝經 20%
腎經 20%
大腸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五伯散方劑中包含五倍子,主要原因有二:

  1. 收斂止瀉: 五倍子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瀉、生肌斂瘡的功效。五伯散多用於治療腸胃不適、腹瀉等症狀,五倍子能有效抑制腸道蠕動,減緩腹瀉,並有助於修復腸道黏膜損傷,達到止瀉目的。
  2. 清熱解毒: 五倍子亦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消炎止痛,有助於治療因熱毒引起的腸胃疾病。五伯散中往往搭配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共同發揮療效,使藥效更全面。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五伯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中醫文獻,主治「瘰癧以及諸結核」。瘰癧多生於頸項,結核如串珠,屬痰火鬱結、氣滯血瘀所致。傳統中醫認為,此類病證多與肝鬱化火、痰凝經絡相關,證見局部腫硬疼痛,久則破潰難癒。五伯散外敷,旨在散結消腫、拔毒斂瘡,促使局部「清消」(即消散腫結、清理瘡面)。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1. 五倍子(主藥)

    • 性味酸澀寒,歸肺、大腸經。
    • 傳統功效:收斂止血、解毒斂瘡。其酸澀之性可固表斂瘡,寒性清熱,適用於痰熱互結之瘰癧。外敷能促使局部組織收斂,抑制滲出。
  2. 蜈蚣末(輔藥)

    • 性味辛溫有毒,歸肝經。
    • 傳統功效:攻毒散結、通絡止痛。其辛散走竄之性,能深入絡脈,破痰瘀之結,針對瘰癧之「痰核」發揮消散作用。

配伍邏輯

  • 一收一散,標本兼顧:五倍子收斂固表,防止瘡毒擴散;蜈蚣辛散攻毒,直搗病所破結。兩者相反相成,既避免過度收斂致邪氣內閉,又防止過度攻散損傷正氣。
  • 炒製與載藥:以蕎麥殼拌炒至煙盡,可緩解蜈蚣毒性,並借火性增強藥物透達之力。麻油調敷,取其潤膚滲透之效,助藥性深入病竈。

推論可能功效機理
從中醫理論看,此方通過:

  1. 物理性拔毒:五倍子收斂瘡面,形成局部藥膜,吸附毒邪;蜈蚣辛溫走竄,促進氣血流通,破滯散結。
  2. 化學性抑菌:五倍子含鞣酸,具抗菌收斂作用;蜈蚣含毒性蛋白,或能抑制結核性炎症。
  3. 經絡調控:瘰癧多屬肝經循行部位,蜈蚣入肝經,引藥直達病所,疏解肝鬱痰凝。

總結
五伯散以簡潔配伍,體現中醫外治「結者散之」「熱者清之」的原則,尤適於瘰癧未潰或初潰階段。其設計兼顧局部收斂與通絡散結,反映古人對「痰核」類病證的病理認識與用藥巧思。

傳統服藥法


五倍子數個。
每個1小孔,共入蜈蚣末2條許,用紙封固,取蕎殼拌炒煙盡為度,候冷去養殼,研倍子為極細末。
臨用將真麻油抹瘰癧,旋以末藥敷上,如乾,仍如此敷之。以清消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五伯散, 出處:《醫鈔類編》卷二十一。 組成:五倍子數個。 主治:瘰病以及諸結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