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葵散
LONG KU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八三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偏寒 (0.52)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2%
脾經 22%
肝經 16%
大腸經 14%
胃經 8%
膽經 8%
肺經 6%
心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胃經
膽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龍葵散中加入乳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乳香性溫,味辛,入血分,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龍葵散多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乳香可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與龍葵散的整體功效相輔相成。
- 引藥入絡,增強療效:乳香氣味濃鬱,能引藥入絡,促進藥物深入病竈部位,增強藥效。龍葵散中加入乳香,可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提升治療效果。
龍葵散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宣肺止咳: 杏仁味苦性溫,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降氣化痰之效。龍葵散主治肺熱咳嗽,而杏仁能幫助宣肺解表,使肺氣通暢,進而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 潤燥止咳: 杏仁富含油脂,具有潤肺止咳之效。龍葵散中加入杏仁,可潤燥止咳,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的效果。
龍葵散中加入黃連,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黃連味苦寒,具有清熱解毒、瀉火止痛的功效。龍葵散主治疔瘡腫毒、濕熱蘊結所致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黃連可有效清熱解毒,消散邪熱,達到治療目的。
- 燥濕止癢: 龍葵散中常配伍一些滋潤性的藥物,例如生地黃、當歸等,黃連的苦寒之性可起到燥濕止癢的作用,防止藥物過於滋潤,導致病情加重。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龍葵散】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因乳石發動,黑瘡腫焮」。
- 乳石發動:指古代服用「五石散」等礦物類藥物後,因熱毒積滯或代謝異常引發之毒性反應,常見瘡瘍、發熱、煩躁等症狀。
- 黑瘡腫焮:瘡面色黑、紅腫灼熱,屬於熱毒壅盛、血瘀腐敗之證,可能伴隨化膿或壞死組織。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龍葵根(或蔓青根替代):
- 龍葵根性寒,清熱解毒、散瘀消腫,適用於熱毒瘡瘍;若瘡色赤屬熱,則以**蔓青根(蕪菁根)**代之,取其清熱瀉火、消腫之效。
- 兩者皆針對「熱毒」病機,但龍葵根偏於涼血散瘀,適合黑瘡;蔓青根偏於瀉火解毒,適合赤瘡。
乳香:
- 活血止痛、消腫生肌,能改善瘡瘍局部氣血瘀滯,促進組織修復。與龍葵根搭配,一清熱一活血,共奏解毒散瘀之效。
杏仁:
- 潤膚散結,《本草綱目》記載其能「殺蟲消腫」,外用可軟化瘡面壞死組織,助藥力滲透。
黃連:
-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直接抑制熱毒,減少瘡面化膿及紅腫。
三、治療原理與配伍特點
- 清熱解毒為主:黃連、龍葵根(或蔓青根)針對熱毒病源。
- 活血散結為輔:乳香、杏仁疏通局部氣血,防止瘀毒膠結。
- 外治調護關鍵:
- 藥餅厚敷可持續釋放藥效,針對瘡頭未潰者,阻截毒邪擴散;
- 瘡面冷癢時更換藥物,避免過度刺激;
- 後續以甘草湯清洗,取其緩和解毒之性,避免瘡面二次感染。
四、總結
此方通過清熱解毒、活血消腫,治療乳石熱毒引發之黑瘡,配伍兼顧病因(熱毒)與病象(腫痛潰爛),並根據瘡色靈活調整藥物(龍葵根或蔓青根),體現中醫「辨證用藥」與「外治緩攻」之思路。
傳統服藥法
龍葵根1握(淨洗,細切),乳香(研)3兩,杏仁(去皮尖雙仁)60枚,黃連(去須)3兩。
瘡若赤色者,即是熱肉面所為,不用龍葵根,以蔓青根代之。
上為細末。
其瘡作頭未旁攻者,即須作餅,厚如3-4錢許,可瘡大小敷之,瘡若覺冷微癢者,即易之,癢不可忍,切不得搔動,直候一炊久,即看瘡中,似石榴子濈濈著,然後去藥、時時以甘草湯微溫洗之,
黑瘡愈後,只得食豬、魚、蔥、蒜,終身更不得食豐血,食即再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龍葵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三。 組成:龍葵根1握(淨洗,細切),乳香(研)3兩,杏仁(去皮尖雙仁)60枚,黃連(去須)3兩。 主治:因乳石發動,黑瘡腫焮。
龍葵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二。 組成:龍葵(俗名天茄子)1兩,景天(俗名慎火草)1兩,黃連(去須)1兩,天靈蓋1兩,龍骨半兩,乳香半兩,木鱉子半兩,黃蜀葵花半兩。 主治:諸惡瘡,多出膿水不乾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