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沈氏雙砂丸中包含鐵砂,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重鎮降逆:鐵砂性重,入腎經,具有鎮降之效,能平息胃氣上逆、嘔吐呃逆等症。
二、補腎固精:鐵砂味甘,能補腎氣,固精止遺,適用於腎虛所致的遺精滑精、腰膝酸軟等症。
沈氏雙砂丸以鐵砂為君藥,配合其他藥物,可起到雙重功效,治療胃氣上逆和腎虛精虧等疾病。
沈氏雙砂丸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和胃:砂仁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脹、健脾開胃的功效。方中以砂仁配伍其他藥物,可起到理氣和胃的作用,改善消化不良、腹脹等症狀。
- 溫陽止瀉:砂仁兼具溫陽止瀉的作用。對於脾胃虛寒、寒溼泄瀉的患者,砂仁能夠溫中散寒,固澀止瀉,幫助恢復脾胃功能。
沈氏雙砂丸中加入香附,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其能有效緩解肝鬱氣滯所致的胸脇脹悶、脘腹疼痛、食慾不振等症狀,為沈氏雙砂丸治療肝鬱脾虛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等症提供重要藥理依據。
-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香附與沈氏雙砂丸中其他藥材如當歸、白芍等,共同發揮疏肝理氣、養血調經的作用,相互協同,增強整體療效。
沈氏雙砂丸中加入白礬,主要有兩個原因:
- 燥濕止癢: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的功效,可以有效治療濕疹、皮膚瘙癢等症。在沈氏雙砂丸中,白礬與其他藥物配合,起到清熱燥濕,止癢消腫的作用。
- 收斂止血: 白礬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可以治療外傷出血、潰瘍出血等症。在沈氏雙砂丸中,白礬可以起到收斂傷口,促進癒合的作用。
因此,白礬在沈氏雙砂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不僅可以治療濕疹等皮膚病,還可以止血收斂,促進傷口癒合。
沈氏雙砂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肝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方中因雙砂瀉火燥濕,易致脾胃氣滯,木香加入可助其行氣止痛,緩解瀉火之弊。
- 調和藥性:方中雙砂偏寒涼,木香性溫,能緩解雙砂的寒涼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寒涼傷脾胃,更利於藥效發揮。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沈氏雙砂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脫力黃及一切黃」。「脫力黃」指因過勞耗氣、脾虛血弱所致的面色萎黃、倦怠乏力;「一切黃」廣義涵蓋各類黃疸(如濕熱、寒濕、虛勞發黃)。全方以消積化瘀、健脾行氣為主,兼能補益肝腎,適用於氣血瘀滯兼脾虛之黃病。
二、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針砂(醋淬):
- 主攻「消積化瘀」,醋淬增強散瘀軟堅之效,針對黃病潛在的氣血瘀滯,兼能利水退黃。
- 古代用於黃腫、積聚,其鐵質亦能補血。
砂仁、廣木香、香附:
- 砂仁醒脾化濕,木香行氣止痛,香附疏肝解鬱,三者協調肝脾氣機,解決濕阻、氣滯之本。
- 香附經童便製,增強下行散瘀之力。
皂礬(煅):
- 煅後減毒性,專入血分,與針砂配伍增強「消積退黃」之效,主治黃腫、疳積。
- 含硫酸亞鐵,古代用於缺鐵性萎黃。
大麥粉、黑棗、胡桃肉:
- 大麥健脾消食,黑棗補中益氣,胡桃肉溫補肝腎,三味緩和攻伐之性,兼顧虛損。
- 黑棗黏合成丸,輔助藥效緩釋。
陳酒/米飲送服:
- 脫力勞傷用陳酒,取其溫通血脈,助藥力散瘀;黃病用米飲,護胃氣兼健脾滲濕。
三、方劑邏輯與配伍特點
- 攻補兼施:針砂、皂礬消積化瘀為「攻」;大麥、黑棗、胡桃補益為「補」,防祛邪傷正。
- 肝脾同調:香附、木香疏肝,砂仁、大麥健脾,契合「黃病多責肝脾」的古法理論。
- 標本並治:針砂、皂礬直接退黃治標,行氣健脾藥調理氣機治本。
此方反映古代「瘀黃互結」的治療思路,結合金屬礦物藥的消積作用與食療補法,適用於虛實夾雜之黃病。
傳統服藥法
針砂4兩(炒紅,醋淬至白色),砂仁1兩(生,研),香附(便浸,炒)5錢,皂礬(白饅頭包,煅紅)1兩,廣木香(生,研)1兩,大麥粉3升。
胡桃肉4兩生搗如泥,同黑棗1斤煮爛(去皮核)為丸。每服1錢半,脫力勞傷,以陳酒送下;一切黃病,以米飲送下。每病不過服4兩,多至6兩,無不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行氣破結、化痰利水的功效,但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沈氏雙砂丸,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十六。 組成:針砂4兩(炒紅,醋淬至白色),砂仁1兩(生,研),香附(便浸,炒)5錢,皂礬(白饅頭包,煅紅)1兩,廣木香(生,研)1兩,大麥粉3升。 主治:脫力黃及一切黃。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