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香礬丸方中含有白礬,其主要原因在於白礬的特性:
- 燥濕止癢: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之效,可用於治療濕疹、皮膚瘙癢等症,與香礬丸中其他清熱解毒、止癢止痛藥物相輔相成,共奏療效。
- 收斂止血:白礬有收斂止血的作用,能幫助傷口癒合,減少分泌物,對於香礬丸治療外傷所致的出血、滲出等症狀起到輔助作用。
總之,白礬在香礬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共同達到治療效果。
香附在香礬丸方劑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加入原因主要有二:
-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香附性味辛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香礬丸主治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所致的脅肋脹痛、月經不調等症,而香附可通過疏肝解鬱,使氣血運行通暢,緩解疼痛。
- 調和藥性: 香礬丸中含有寒涼的石膏、礬石等藥材,而香附性溫,可緩和寒涼藥物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而損傷脾胃。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香礬丸傳統功效分析
此方主治「經年崩漏不止,諸藥不效,脈濡微者」,屬婦人崩漏日久、氣血虛弱兼夾濕滯之證。脈濡微反映氣血不足、正氣虧虛;而久漏非純虛,必有濕濁或瘀滯內阻,故需收澀止血、調氣化濕並行。
組成與治療原理
白礬(四兩)
- 性酸澀寒,燥濕收斂、止血解毒。《本草綱目》載其「治婦人陰脫、崩漏」,透過收澀之力直接固攝下焦,減少經血妄行,兼除濕熱。
香附子(二兩)
- 辛微苦平,疏肝理氣、調經止痛。《女科要旨》強調其「氣病之總司,女科之主帥」,能解氣鬱、調和血分,避免純收澀導致氣滯。此處用量少於白礬,意在輔助行氣而非主導,防過散傷正。
黃狗頭骨灰(四兩)
- 咸溫,傳統用於固崩止帶、補虛斂瘡。《醫林纂要》謂其「益腎止血」,取炭性溫澀,加強收攝經血,兼溫補下元,針對久漏虛寒之本。
配伍邏輯
- 標本兼治:白礬與狗骨灰一寒一溫,共奏收澀止血之效,前者偏燥濕,後者偏溫補;香附調氣防滯,使澀而不瘀。
- 動靜結合:白礬、狗骨灰靜斂為主,香附動行為輔,符合「血脫者益氣」之理,避免單向固澀。
- 製丸緩圖:久病需緩治,以粥為丸和胃護中,每服30丸(梧桐子大)劑量適中,漸次收功。
推論延伸
此方適用於氣虛濕滯型崩漏,以漏下淡紅、質稀夾黏、倦怠脈弱為辨證要點。現代或見於功能性子宮出血、慢性盆腔炎等病。若血熱妄行或實證崩漏則非所宜,組方偏溫澀,需配合辨證加減。
傳統服藥法
白礬4兩,香附子2兩,黃狗頭骨灰4兩。
上為末,粥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子宮崩漏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
相同名稱方劑
香礬丸, 出處:《赤水玄珠》卷二十。 組成:白礬4兩,香附子2兩,黃狗頭骨灰4兩。 主治:經年崩漏不止,諸藥不效,脈濡微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