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滌痔散
DI ZH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四二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5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脾經 20%
膀胱經 20%
肝經 20%
大腸經 20%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滌痔散中包含白礬,主要原因如下:
- 收斂止血: 白礬性寒收斂,具有止血作用,能有效控制痔瘡出血,減輕患者痛苦。
- 燥濕殺蟲: 白礬亦有燥濕殺蟲之效,可抑制痔瘡部位的濕熱及寄生蟲,防止感染。
白礬的收斂止血和燥濕殺蟲作用,在治療痔瘡時能發揮協同作用,幫助患者緩解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滌痔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脈痔,下部如蟲齧,癢痛出血。」
此症屬中醫「痔瘡」範疇,特點為肛周瘙癢疼痛,伴出血,甚如蟲咬。古代醫家認為「脈痔」多因濕熱下注、血絡瘀滯或風燥邪毒侵襲所致。滌痔散以局部外洗之用,旨在清熱解毒、收斂止血、燥濕止癢,直接緩解肛門局部症狀。
組成與邏輯推理
組成:白礬末半兩(約15克)、小便3升(童便為佳)。
製法:將白礬末溶於熱小便中,趁熱熏洗患處。
1. 白礬(明礬)
- 性味功效:酸澀寒,歸肺脾經,具強力收斂、燥濕、解毒殺蟲、止血之效。
- 作用原理:
- 收斂止血:白礬所含硫酸鋁鉀可凝固蛋白質,促使痔瘡出血點收縮止血。
- 抑菌止癢:其寒性與酸性可抑制局部細菌滋生,緩解濕熱蟲癢。
- 燥濕消腫:減少肛周組織滲液,改善濕熱下注之腫痛。
2. 小便(童便)
- 古代應用:童便(健康兒童尿液)性涼,傳統用於降火、化瘀、解毒。
- 作用原理:
- 清熱解毒:尿液中尿素與揮發性成分可能輕微消炎,輔助白礬清熱。
- 溶媒與導引:乘熱使用可促進皮膚吸收白礬藥效,並藉溫熱之性改善局部氣血循環。
配伍邏輯
- 協同作用:白礬收斂燥濕為主,小便為輔助溶媒兼清熱,兩者結合增強局部清熱解毒、止血止癢之效。
- 物理效應:熱液熏洗能擴張肛周血管,改善局部血行,緩解淤滯;溫度亦有鎮痛作用。
治療原理總結
此方簡潔,針對「濕熱瘀毒」之痔瘡:
- 直接收斂:白礬快速止血、減少滲出。
- 局部清解:通過抑菌、抗炎緩解癢痛。
- 溫通導邪:熱力助藥透達,促進邪毒外散。
古代醫家取小便與白礬配伍,反映「就地取材」思維,結合藥性與物理療法,體現「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傳統原則。
傳統服藥法
白礬末半兩。
上1味,取小便3升,入礬末,乘熱洗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滌痔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二。 組成:白礬末半兩。 主治:脈痔,下部如蟲齧,癢痛出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