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睡紅散中加入烏梢蛇,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祛風通絡: 烏梢蛇性味甘平,入肝經,具有祛風解毒、通絡止痛之效。其能疏通經絡,驅散風寒濕邪,對於因風寒濕邪阻滯經絡而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半身不遂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 活血化瘀: 烏梢蛇亦具活血化瘀之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利於消除瘀血,減輕疼痛,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睡紅散中加入烏梢蛇,旨在通過其祛風通絡、活血化瘀的功效,更好地治療因風寒濕邪入侵或氣血瘀滯導致的病症。
睡紅散中包含青黛,主要原因有二:
一、清熱解毒:青黛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睡紅散的主要功效為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發熱、煩躁、口渴、咽痛、齒齦腫痛、出血等症。青黛的清熱解毒作用有助於消除熱毒,減輕炎症反應。
二、涼血止血:青黛具有涼血止血的作用,可抑制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促進血管收縮,達到止血的效果。睡紅散中常與其他涼血止血藥物配合使用,共同發揮涼血止血的作用,有效控制出血症狀。
睡紅散中包含全蠍,主要原因有二:
一、疏風止痙:全蠍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止痙解毒之效。睡紅散主治小兒驚風,症狀常伴有高熱、抽搐、神志不清等,全蠍可清熱解毒,並鎮靜止痙,緩解小兒驚風的發作。
二、通絡止痛:全蠍還有通絡止痛的作用,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如四肢麻木、疼痛等,也有一定的療效。睡紅散中加入全蠍,可以起到輔助止痛的作用。
睡紅散中加入牛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清熱解毒,鎮驚開竅:牛黃性寒,味苦,入心、肝、膽經,具有清熱解毒、鎮驚開竅的功效。睡紅散症屬熱證,牛黃可清熱解毒,並可改善由於熱邪入心所致的煩躁不安、神志不清等症狀。
- 涼血止血,化瘀止痛:牛黃還具有涼血止血、化瘀止痛的功效。睡紅散治療的症狀中,常伴有頭昏目眩、口鼻出血等,牛黃可起到涼血止血的作用,並可改善頭部瘀血所致的頭痛、頭脹等症狀。
因此,睡紅散中加入牛黃,可有效地清熱解毒、鎮驚開竅,並涼血止血、化瘀止痛,達到治療目的。
睡紅散中含有硼砂,其原因主要有二:
- 清熱解毒: 硼砂性寒,味甘鹹,具有清熱解毒之效。睡紅散乃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之口瘡、咽喉腫痛、目赤腫痛等症,硼砂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清熱消腫之目的。
- 外用消炎: 硼砂亦具外用消炎功效,可治療皮膚感染、膿瘡等。睡紅散傳統上也用於外敷治療瘡瘍腫毒,硼砂可以促進潰瘍癒合,消炎止痛。
然而,硼砂具有一定的毒性,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不可自行服用或外用。
睡紅散中含有水銀,主要原因如下:
- 當時醫學觀念: 古代醫學對藥物作用機制瞭解有限,水銀具有抑制病菌生長、殺蟲止癢的功效,因此被認為能治療一些皮膚病、風濕病等。
- 水銀的毒性未知: 古人並未完全瞭解水銀的毒性,且認為其少量使用對人體無害,甚至具有治療作用。因此,水銀被廣泛用於藥方,包括睡紅散。
睡紅散中包含珍珠,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安神定驚: 珍珠性寒,味甘鹹,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古人認為珍珠能「鎮心氣,安魂魄」,可治療心悸、失眠、驚恐等症狀,有助於改善睡眠品質。
- 清熱解毒: 珍珠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治療熱毒引起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睡紅散中加入珍珠,除了安神定驚外,亦有助於緩解由熱毒引起的失眠症狀。
睡紅散中加入麝香,主要原因如下:
1. 開竅醒神:麝香氣味辛香,性溫,入心經,具有開竅醒神、通經活絡之效,有助於治療昏迷、神志不清、痰迷心竅等症狀,能迅速提振病人意識,改善睡眠品質。
2. 溫通血脈:麝香能溫通血脈,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氣血運行,對於心血不足、氣滯血瘀等引起的心悸、失眠等症狀有顯著療效,有助於改善睡眠障礙。
睡紅散為一方傳統中醫方劑,其主要用於安神定驚、改善睡眠品質。在睡紅散的組成成分中,包含了金箔這一特殊材料。金箔在中醫藥理中被視為具有重鎮、安神之效,且能入心經,對於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有輔助療效。金屬金質地堅固,性質穩定,不易與其他物質產生化學反應,因此在方劑中加入微量金箔,能夠起到穩定情緒、增強睡眠的作用。此外,金箔在中醫裡還具有調和諸葯的功效,有助於提高整體方劑的協同作用,使各成分之間的作用更加和諧,從而增強治療效果。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金箔的使用量必須極為微小,以免對人體造成負面影響。總體而言,金箔作為睡紅散中的重要成分之一,對於提升睡眠品質具有獨特的價值。
睡紅散中加入銀箔,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銀箔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抑制細菌生長,有助於緩解發熱、咽喉腫痛等症狀,為睡紅散中的主要功能之一。
- 安神定志:銀箔具有鎮靜安神之效,有助於改善失眠、心煩意亂等症狀。配合其他藥材,可起到協同作用,增強整體療效。
因此,銀箔在睡紅散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可以清熱解毒,更能安神定志,幫助患者緩解病症,恢復健康。
「睡紅散」中包含「烏蛇」,主要因其具有以下藥性:
- 通絡活血: 烏蛇性溫,善於活血化瘀,通經活絡,能有效改善血瘀導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亦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睡眠品質。
- 祛風除濕: 烏蛇具有祛風除濕的功效,可治療因風寒濕邪入侵導致的關節疼痛、麻木、腫脹等症狀,這些症狀也可能導致睡眠質量下降。
因此,烏蛇在「睡紅散」中起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睡眠障礙,達到安神助眠的效果。
「睡紅散」中包含「天南星」的原因主要有二:
一、 鎮靜安神: 天南星性溫,味辛,具有燥濕化痰、祛風止痙、鎮靜安神的功效。睡紅散主要用於治療小兒驚癇、夜啼不安等症,天南星的鎮靜作用可以幫助緩解症狀,使患兒安眠。
二、 化痰止咳: 天南星還具有化痰止咳的功效,對於痰多咳嗽的患者,可以幫助祛除痰液,緩解咳嗽症狀。睡紅散中,天南星配合其他藥物,可以共同發揮鎮靜安神、化痰止咳的作用,達到治療效果。
睡紅散中含有半夏,主要源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 燥濕化痰: 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睡紅散主治痰熱內擾,心神不寧,導致失眠多夢、心煩不安等症狀。半夏可化解痰濕,使心神寧靜,改善睡眠。
- 和胃降逆: 半夏能降逆止嘔,和胃止痛,有助於緩解因胃氣上逆、痰濕阻滯所致的失眠。睡紅散中常與其他和胃降逆的中藥配伍,如陳皮、茯苓等,共同發揮改善睡眠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睡紅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睡紅散主治「嬰孩、小兒急慢驚風,手足搐搦,目瞪,口眼相引」,其證屬風痰內壅、肝風妄動所致。急驚風多因外感熱病引動肝風,或痰熱內擾心神;慢驚風則常因脾虛肝旺,風痰閉竅。臨床表現為抽搐、目睛上視、口角牽引等風動之象,此方旨在熄風鎮驚、化痰開竅。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熄風止痙為核心
- 鳥蛇、烏蛇尾:主入肝經,酒浸後增強走竄之性,去皮骨減毒性,專治驚癇搐搦,透絡搜風。
- 蠍稍(全蠍尾部):炒後毒性稍緩,善止痙,通絡定搐。
- 蛇黃(蛇含石):醋煅後質重沉降,鎮肝熄風,安魂定驚。
邏輯:蟲類藥(蛇、蠍)為熄風主力,直折肝風之動,針對「搐搦、目瞪」等風象。
2. 化痰開竅以治本
- 天南星、半夏:薑汁浸製減毒,燥濕化痰,南星兼能祛風解痙,半夏和胃降逆。
- 京墨:燒煙後性澀,化痰止血,兼清心熱。
- 牛黃、麝香:牛黃清心豁痰,麝香通竅醒神,合治痰蒙清竅之昏聵。
邏輯:風痰互結為驚風病機,化痰藥從源頭減少風動之因,開竅藥助神志清明。
3. 鎮驚安神輔佐
- 金銀箔:質重鎮怯,安魂魄。
- 真珠末:清肝定驚,與金屬箔協同鎮靜。
- 水銀砂子(疑為朱砂或輕粉類):古用鎮驚,但需考究具體品種,可能取其重鎮之性。
邏輯:驚風多伴神識不寧,金石類藥重鎮以安神定志。
4. 清熱醒神配伍
- 青黛:清肝瀉火,防風火相煽。
- 腦子(冰片)、硼砂:冰片散鬱火、通諸竅;硼砂清熱化痰,助痰熱瓦解。
邏輯:肝風易化熱,清熱藥截斷病勢,避免熱極生風。
全方配伍特點
- 動靜結合:蟲類藥(動)搜風通絡,金石藥(靜)鎮攝浮陽。
- 標本兼治:熄風止痙治其標,化痰清熱顧其本。
- 內外並調:內消痰熱,外鎮驚風,兼開竅醒神。
此方反映古代兒科對驚風「風、痰、熱、驚」四大病機的綜合處理,尤其注重蟲類與金石藥的協同作用,體現「急則治標」的思路。
傳統服藥法
鳥蛇(項下7寸,用酒浸1宿,去皮骨,炙黃色)2錢,青黛2錢,蠍稍10個(炒),牛黃半錢,硼砂半錢,腦子半錢,水銀半錢,砂子半錢,真珠末半錢,麝香1字,金箔1-10片,銀箔1-10片,烏蛇尾(酒浸1宿,去皮骨,炙黃色)1錢,蛇黃(入火內燒令紅,於米醋浸入,煅,如此3度)1錢,京墨(燒煙盡)1錢,天南星末(用生薑汁浸)1錢,半夏末(用生薑汁浸1宿)1錢。
上牛黃、麝香、硼砂、腦子、金銀箔先研極勻,次入水銀砂子再研,將余藥搗羅為末,一處研勻。
每服嬰孩半字,半歲1字,1-2歲半錢,2-3歲1錢,以意加減,金銀薄荷湯調下。如一服搐定,即用調胃氣觀音散2-3服;如小兒再作氣粗發搐,宜進雞舌香散2-3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應注意用量,並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睡紅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九引鄭癒方。 組成:赤頭蜈蚣1條(去足),曼陀羅子1個,天南星2個(隻取心,如指頭大兩塊),乳香1塊(如指頭大),土狗子(去頭足)7個,全蠍7個,朱砂1錢,腦少許,麝少許。 主治:小兒慢驚。
睡紅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九引《家寶》。 組成:烏蛇(項下7寸,用酒浸1宿,去皮骨,炙黃色)1錢,青黛2錢,蠍稍10個(炒),牛黃半錢,硼砂半錢,腦子半錢,水銀砂子半錢,珍珠末半錢,麝香1字,金箔10片,銀箔10片,烏蛇尾(酒浸1宿,去皮骨,炙黃色)1錢,蛇黃(入火內燒令紅,于米醋浸入,煅,如此3度)1錢,京墨(燒煙盡)1錢,天南星末(用生薑汁浸)1錢,半夏末(用生薑汁浸1宿)1錢。 主治:嬰孩、小兒急慢驚風,手足搐弱,目瞪,口眼相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