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玄參為玄母菊英湯中不可或缺的藥材,其功效主要源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特性。
玄參味苦性寒,入肺、心、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利咽止痛的作用。其苦寒之性可清熱瀉火,涼血止血,適用於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症狀。
此外,玄參還能利咽止痛,對於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在玄母菊英湯中,玄參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玄母菊英湯中包含菊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解毒: 菊花性涼,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疏風散熱的功效。對於因熱毒上炎引起的各種症狀,如頭痛、目赤腫痛、口渴、咽喉腫痛等,菊花能有效地清熱解毒,緩解炎症。
- 平肝明目: 菊花還具有平肝明目的作用,能改善肝陽上亢引起的頭暈目眩、視力模糊等症狀。對於肝火旺盛導致的目赤腫痛,菊花也能起到清熱明目的作用。
因此,玄母菊英湯中加入菊花,不僅能清熱解毒,還能平肝明目,有助於緩解相關病症。
玄母菊英湯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知母性寒,味苦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之效。玄母菊英湯為清熱解毒之劑,知母可配合其他藥材,更有效地清熱解毒,解除因熱毒所致的各種病症。
- 滋陰生津:知母能滋陰生津,緩解燥熱所致的口渴、咽乾等症狀。玄母菊英湯中,菊花、金銀花等藥材也有清熱解毒之效,而知母的滋陰作用則能起到平衡之效,避免過於寒涼,造成脾胃虛寒。
玄母菊英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是因為熟地黃具有滋陰補血、填精益髓的作用。
方劑中,菊英湯主清熱解毒,散風除濕,而熟地黃則能滋陰降火,起到平衡藥性,防止藥物過於燥烈,傷陰耗血的作用。同時,熟地黃能補益精血,與菊英湯相輔相成,增強其清熱解毒效果,並保護患者的元氣。
因此,熟地黃的加入,既能平衡藥性,又能增強療效,是玄母菊英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玄母菊英湯解析
傳統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太陰脾火之痿」,其證見於:
- 飲食異常:偏好肥甘厚味,食後易饑,稍不進食則不適。
- 熱象上炎:頭面發紅、發熱,屬虛火浮越之象。
- 下肢痿弱:雙足無力,甚則難以行走,反映脾火耗傷陰血,筋脈失養。
脾主運化,過食肥甘致濕熱內蘊,化火傷陰。陰虛火旺,上擾頭面,下灼筋骨,故見燥熱痿躄之證。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玄參(君藥)
- 性寒味苦鹹,歸肺、腎經,善滋陰降火、解毒散結。
- 重用二兩,直清脾火兼養陰,針對陰虛內熱之本。
熟地(臣藥)
- 甘溫質潤,滋腎填精,與玄參協作「壯水制火」,補陰以斂浮陽。
- 用量二兩,助玄參培補下焦真陰,固根本。
知母(佐藥)
- 苦寒瀉火,滋陰潤燥,既清胃脾實熱,又助玄參、熟地養陰生津。
- 用三錢,側重清解中焦鬱火,防陰液再傷。
甘菊花(使藥)
- 甘涼輕清,疏風平肝,專治頭面風熱。
- 取一兩引藥上行,清頭目紅熱,兼防虛火上冲。
全方配伍特點
- 標本兼顧:以玄參、熟地滋陰治本,知母、菊花清熱治標。
- 上下同治:熟地固腎,玄參瀉火,知母和中,菊花輕揚,共調三焦氣機。
- 瀉中寓補:寒涼藥中配伍熟地,防苦燥傷陰,契合「痿證獨取陽明」之旨,透過養陰清火以潤宗筋。
此方適用於脾火夾陰虛之痿證,透過滋陰降火、健脾清熱,使陰復火降,筋脈得濡,痿弱自除。
傳統服藥法
玄參2兩, 甘菊花1兩, 知母3錢, 熟地2兩。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適用於脾胃虛弱,陰液不足,導致四肢無力,不能行走的患者。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
- 本方有滑腸作用,服藥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四肢痿軟無力
相同名稱方劑
玄母菊英湯, 出處:《辨證錄》卷六。 組成:玄參2兩,甘菊花1兩,知母3錢,熟地2兩。 主治:太陰脾火之痿,善用肥甘之物,食後即饑,少不飲食,便覺頭紅面紅,兩足乏力,不能行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