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甘菊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是針對其 滋陰補血 的功效。
熟地黃為地黃經蒸製而成,性溫,味甘、微苦,歸腎經、肝經。其能滋補腎陰,填精益髓,並能養血生血,緩解氣血不足所致的頭暈、目眩、耳鳴、腰膝痠軟、面色蒼白等症狀。
在甘菊湯中,熟地黃與菊花、蔓荊子等清熱解毒藥材搭配,可平衡藥性,避免過於寒涼,同時起到滋陰補血的作用,更能有效緩解肝陽上亢所致的頭暈頭痛、目赤腫痛、耳鳴等症狀。
甘菊湯中加入玄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 玄參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與甘菊、菊花等清熱藥物配伍,可增強清熱解毒的效果,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目赤腫痛、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症。
- 滋陰降火: 玄參兼具滋陰降火之效,可緩解熱毒傷陰所引起的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狀。與甘菊、菊花等清熱藥物搭配,可以起到清熱解毒而不傷陰的作用,更適合熱病後期或陰虛火旺患者服用。
甘菊湯中包含菊花,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疏風散熱的功效。
菊花性涼,味甘苦,入肺、肝經。其清熱解毒作用可針對外感風熱引起的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等症狀;而其疏風散熱功效則有助於散發體內熱邪,緩解熱症,並可改善因風熱所致的頭昏眼花、鼻塞流涕等症狀。
因此,甘菊湯中添加菊花,可有效針對風熱感冒、目赤腫痛等疾病,起到清熱解毒、疏風散熱的功效,促進患者的康復。
甘菊湯中包含白芍,主要原因如下:
- 緩解肝氣鬱結: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的功效,可以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頭脹、胸悶、脅痛等症狀,與甘菊相輔相成,起到疏肝解鬱、清熱解毒的作用。
- 滋陰養血: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可滋陰養血,緩解因肝火上炎導致的頭暈目眩、口乾舌燥等症狀,進一步增強甘菊的清熱解毒功效。
總之,白芍在甘菊湯中起到重要的調節作用,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甘菊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肝解鬱,調和氣血: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有補血活血、養血調經、疏肝解鬱之效。甘菊湯主治風熱頭痛,而肝鬱氣滯常為頭痛的重要病機。當歸可疏肝解鬱,調和氣血,輔助甘菊清熱解表,達到標本兼治之效。
- 緩和藥性,增強療效:甘菊性涼,味甘苦,入肺、肝經,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之效。當歸性溫,可以緩和甘菊的寒性,避免過寒傷脾胃,同時也能促進甘菊的藥效發揮,更有效地治療風熱頭痛。
甘菊湯中加入黨參,主要是為了補益氣血,增強機體抵抗力。
甘菊性寒,擅長清熱解毒,但較為耗氣。黨參性溫,補氣養血,能緩解甘菊的寒性,避免損傷脾胃。同時,黨參補氣,能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抵抗病邪,更有效地發揮甘菊清熱解毒的作用。因此,黨參與甘菊相配,寒溫並濟,既能清熱解毒,又能補益氣血,可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甘菊湯作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組成中包含神麴,主要基於中醫理論中的消化與解表原則。神麴,又稱六神麴,是通過特定微生物發酵製成的中藥材,性溫味甘,歸脾、胃經。在甘菊湯中,神麴的加入旨在調理脾胃,促進消化,增強藥物的吸收與運行。
甘菊湯主要用於治療風熱感冒或肝火上炎所致的頭痛目赤、口乾咽痛等症狀。神麴在此方中不僅能助消化,還能增強其他藥物的功效,如甘菊清熱明目的作用,使整個方劑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此外,神麴還具有一定的解毒功能,可輔助清除因外感風熱所導致的體內毒素,從而加快康復過程。因此,神麴在甘菊湯中的應用,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兼顧病機的治療理念。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甘菊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痿症,腿足不能起立,能食易饑者。
痿症在中醫理論中,主要指肢體筋脈弛緩、軟弱無力,甚至痿廢不用的一類病症。此處特別指出「腿足不能起立」,病位在下肢;而「能食易饑」則提示患者胃火亢盛,可能伴有陰虛內熱或濕熱內蘊的體質。
傳統認為痿症與「肺熱葉焦」(《內經》)、脾胃濕熱、肝腎虧虛等相關。此方以清熱瀉火、疏風明目、通絡活血的藥物組成,推測其治療原理在於:
- 清泄陽明胃火:能食易饑為胃火熾盛之象,方中黃連、黃芩、梔子、石膏、大黃等清熱瀉火,尤以大黃通降胃腑,契合「治痿獨取陽明」之旨。
- 疏風通絡:痿症雖以虛為本,但風邪、濕熱阻絡亦可致痿。羌活、防風、荊芥穗升散風邪;芎藭、升麻活血升陽,助氣血上行。
- 平肝明目:肝主筋,肝熱或肝血不足可致筋脈失養。甘菊花、石決明、草決明、青葙子等清肝明目,間接舒筋活絡。
- 利濕清熱:地骨皮、車前子清熱利濕,防濕熱下注加重痿軟。
組成邏輯推理與可能功效
1. 清熱瀉火藥組
- 黃連、黃芩、梔子、石膏、大黃:
清三焦火熱,尤其大黃通腑瀉熱,使火邪從下而出,符合「能食易饑」的胃火證。石膏清陽明之熱,黃連瀉心胃之火,梔子涼血除煩。 - 地骨皮:
清虛熱,配伍黃芩、梔子可防陰分伏熱傷津。
2. 疏風明目藥組
- 甘菊花、石決明、草決明、青葙子、木賊:
均入肝經,清肝明目。肝開竅於目,肝血足則筋脈得養,間接緩解痿弱。 - 旋覆花:
降氣化痰,或防熱邪煉痰阻絡。
3. 祛風通絡藥組
- 羌活、防風、荊芥穗:
辛溫升散,祛風勝濕,尤其羌活善走下肢,防風、荊芥穗宣透表邪,助氣血運行。 - 芎藭、升麻:
芎藭活血行氣,升麻升舉清陽,二者合用可疏通經脈鬱滯。
4. 利濕調和藥組
- 車前子:
利濕清熱,導濕熱從小便出。 - 甘草、蜜:
甘緩和中,調和諸藥苦寒峻烈之性,兼顧胃氣。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清熱瀉火為主,兼顧疏風通絡、平肝利濕,適用於:
- 熱盛型痿症:因陽明胃火熾盛,灼傷津液,筋脈失養,表現為下肢痿軟、能食易饑。
- 風熱上攻兼肝熱:若痿症伴目赤頭痛、煩躁脈數,方中清肝明目藥可協同起效。
- 濕熱夾雜:大黃、車前子等使濕熱從二便分消,防其流注關節。
特點:
- 結合「清陽明」與「瀉肝火」思路,呼應「痿症治脾胃」與「肝主筋」理論。
- 用蜜煎服,緩和苦寒傷胃之弊,適合長期調理。
此方較適用於實熱或濕熱偏盛之痿症,若屬虛證(如肝腎陰虛、氣血不足),則需另行加減。
傳統服藥法
甘菊花半兩,大黃(銼,炒)半兩,旋覆花半兩,升麻半兩,石決明半兩,芎藭半兩,羌活(去蘆頭)1兩,地骨皮(洗)1兩,青葙子1兩,車前子1兩,石膏(碎)1兩,木賊(銼,炒)1兩,黃芩(去黑心)1兩,梔子仁1兩,草決明(炒)1兩,甘草(炙,銼)1兩,荊芥穗1兩,防風(去叉)1兩,黃連(去須)1分。
上為粗末。
每服3錢匕,水1盞,加蜜少許,同煎至7分,去滓,食後、夜臥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補血養陰的功效,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甘菊湯, 出處:《醫統》卷八十三。 組成:甘菊苗葉不拘多少。 主治:陰戶腫。
甘菊湯, 出處:《揣摩有得集》。 組成:白菊花1兩,金銀花1錢半,生甘草3錢。 主治:一切疔毒,不論生於何處。
甘菊湯,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二。 組成:決明子、甘菊、當歸、川芎、赤芍、甘草、防風、荊芥、蔓荊子。 主治:目赤爛。
甘菊湯, 出處:《不知醫必要》卷一。 組成:熟地4錢,淮山4錢,玄參3錢,甘菊花7錢,白芍(酒炒)2錢,當歸2錢,黨參(去蘆)2錢,建神曲1錢。 主治:痿症,腿足不能起立,能食易饑者。
甘菊湯, 出處:《揣摩有得集》。 組成:白菊花1錢半,石決明3錢(煅),熟軍1錢半,澤瀉1錢半,青葙子1錢(炒),赤芍1錢,當歸1錢半,沒藥5分(去油),生草1錢。 主治:風火眼疾,紅腫疼痛。
甘菊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一。 組成:甘菊花半兩,大黃(銼,炒)半兩,旋覆花半兩,升麻半兩,石決明半兩,芎藭半兩,羌活(去蘆頭)1兩,地骨皮(洗)1兩,青葙子1兩,車前子1兩,石膏(碎)1兩,木賊(銼,炒)1兩,黃芩(去黑心)1兩,梔子仁1兩,草決明(炒)1兩,甘草(炙,銼)1兩,荊芥穗1兩,防風(去叉)1兩,黃連(去須)1分。 主治:內外障翳;一切眼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