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補風
LIANG BU FE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十七引《衛生家寶》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4-12-19
方劑組成解釋
「涼補風」方劑中加入肉蓯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腎益精:肉蓯蓉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益精、潤腸通便的功效。風寒濕邪易傷腎陽,導致腰膝酸軟、陽痿早洩等症狀。肉蓯蓉可補腎陽,溫煦脾陽,有助於改善因風寒濕邪引起的腎虛症狀。
- 通便排毒:肉蓯蓉能潤腸通便,將體內積存的風寒濕邪隨大便排出,減輕風邪入侵的程度。同時,肉蓯蓉還具有抗炎作用,有助於改善風寒濕邪引起的局部炎症反應,達到涼補風的目的。
涼補風方劑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利水,瀉火除濕:澤瀉性寒,味甘,入膀胱、腎經,具有清熱利水、瀉火除濕之功。涼補風方劑常用於治療風熱襲表、濕熱內蘊所致的發熱、頭痛、身痛、口渴、舌苔黃膩等症狀。澤瀉的加入可以清熱利水,瀉除體內濕熱,達到清熱解表、涼血止痛的效果。
- 健脾利濕,補腎益氣:澤瀉亦能健脾利濕,補腎益氣。風熱入侵,容易損傷脾胃,導致脾氣虛弱,濕邪內停。澤瀉利水滲濕,可健脾利濕,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同時也能補腎益氣,使腎氣充足,進而更好地抵禦風熱侵襲。
涼補風方劑中使用石菖蒲,主要是利用其辛溫開竅、化濕醒脾的功效。石菖蒲性溫,入心、脾、腎經,可疏通經絡,改善因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狀。
此外,石菖蒲還有開竅醒脾之效,可改善因風寒濕邪侵犯所導致的頭昏腦脹、精神不振、食慾不振等症狀。因此,將石菖蒲加入涼補風方劑,既能溫陽散寒,又能化濕開竅,進一步增強方劑的療效。
「涼補風」方劑中包含「菟絲子」的原因主要有二:
- 補腎益精:菟絲子性平味甘,具有補腎益精、養肝明目的功效。方劑中可能因患者腎氣不足、腰膝痠軟、頭暈眼花等症狀,需要菟絲子來補益腎精,從根本上改善體質。
- 滋陰潤燥:菟絲子還能滋陰潤燥,對於風熱引起的燥熱症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方劑中可能也考慮了患者的體內燥熱,需要菟絲子來滋陰潤燥,達到清熱涼血的效果。
涼補風方劑中包含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升陽: 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升陽之效,能益氣固表,提升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改善風寒入侵引起的症狀,如風寒感冒、怕冷、肢體痠痛等。
- 調和藥性: 涼補風方劑以清熱解表為主,加入黃耆可以平衡藥性,避免過於寒涼,達到寒涼與溫補的平衡,使藥效更趨和緩,更適合長期服用。
涼補風方劑中加入川楝子,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痛的功效,與方劑的涼補性質相符。
川楝子味苦性寒,入肝、脾經,能清熱解毒,驅除濕熱,並能殺滅寄生蟲。對於風濕性疾病引起的疼痛,以及因濕熱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川楝子能有效緩解。
此外,川楝子還能疏肝理氣,對於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所致的痺痛也有幫助。因此,川楝子在涼補風方劑中起到清熱解毒、驅除濕熱、止痛疏肝的作用,符合方劑的整體治療目的。
「涼補風」方劑中加入山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滋腎益精,固本培元: 山茱萸性溫,味酸甘,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腎、固精止遺的功效。對於風寒濕邪侵襲導致的腎虛,如腰膝痠軟、陽痿早洩、遺精滑精等症狀,山茱萸可以起到溫腎壯陽、固精止遺的功效,從根本上治療風寒濕邪。
- 斂汗止瀉,固澀止崩: 山茱萸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可以改善風寒濕邪引起的脾腎虧虛、汗出不止、滑脫泄瀉等症狀。同時,山茱萸對於女性月經不調、崩漏等症狀也有良好的療效。
因此,山茱萸的加入,不僅能溫補腎陽,更能起到收斂固澀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達到治療風寒濕邪、固本培元的功效。
涼補風方劑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之效。涼補風方劑多用於風熱入絡、血熱妄行所致的症狀,生地黃可有效清熱涼血,緩解熱證,並可預防血熱妄行,避免病情加重。
- 滋陰潤燥: 生地黃同時具有滋陰潤燥之功,可補充因風熱侵襲導致的陰液虧損,滋潤燥熱,使機體恢復陰陽平衡,更好地抵抗風熱之邪。
主治功效
「涼補風」為中藥方劑,組成包括肉蓯蓉、澤瀉、石菖蒲、菟蕬子、黃耆、川楝子、山茱萸、生地黃。
肉蓯蓉補腎益精,澤瀉利水滲濕,石菖蒲開竅醒神,菟蕬子補腎益肝,黃耆補氣固表,川楝子舒肝理氣,山茱萸固澀收斂,生地黃清熱涼血。
「涼補風」方劑具有清熱涼血、補益肝腎、疏肝理氣、固澀收斂、昇陽化氣等功效。
「涼補風」方劑臨牀應用廣泛,主治功效包括:
- 心經積熱:指心臟功能亢進,出現心煩、失眠、口渴、小便黃赤等症狀。
- 思慮過多:指過度思考,導致精神疲勞、耗傷心血。
- 一切漏精白濁:指精液不自主地流出,呈白色或透明狀。
- 久則飲食減少:指長期的心經積熱和思慮過多,導致食慾下降,進食量減少。
- 轉成勞傷:指心經積熱和思慮過多長期得不到緩解,最終導致身體虛弱,出現疲勞、乏力等症狀。
- 五淋病:指小便時出現疼痛、灼熱、澀痛等症狀。
「涼補風」方劑適用於上述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具體用量和用法應遵醫囑,不可自行服用。
總結:「涼補風」方劑為中藥方劑,組成為肉蓯蓉、澤瀉、石菖蒲、菟蕬子、黃耆、川楝子、山茱萸、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補益肝腎、疏肝理氣、固澀收斂、昇陽化氣等功效,適用於心經積熱、思慮過多、一切漏精白濁、久則飲食減少、轉成勞傷、五淋病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傳統服藥法
肉蓯蓉(薄切,用酒浸1宿,火焙乾)半兩,澤瀉(切,焙乾)半兩,石菖蒲半兩,菟絲子(用酒浸1宿,研爛,焙乾)半兩,黃耆(火炙,細銼為末)半兩,川楝子(細銼)半兩,山茱萸半兩,熟乾地黃1兩(淨洗,焙乾,為末)。
涼心膈,補元陽。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食前空心以鹽酒、鹽湯任下;如五淋病,用豆淋酒送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涼補風, 出處:《普濟方》卷十七引《衛生家寶》。 組成:肉蓯蓉(薄切,用酒浸1宿,火焙乾)半兩,澤瀉(切,焙乾)半兩,石菖蒲半兩,菟絲子(用酒浸1宿,研爛,焙乾)半兩,黃耆(火炙,細銼爲末)半兩,川楝子(細銼)半兩,山茱萸半兩,熟乾地黃1兩(淨洗,焙乾,爲末)。 主治:涼心膈,補元陽。主治:心經積熱,思慮過多,一切漏精白濁,久則飲食減少,轉成勞傷;五淋病。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