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定生丸中包含半夏,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燥溼化痰: 半夏性辛溫,入肺、脾經,具有燥溼化痰、降逆止嘔之效。定生丸主要用於治療痰溼阻肺、咳嗽氣喘、胸悶不舒等症,半夏能夠有效祛除痰溼,緩解呼吸道症狀。
- 和胃降逆: 半夏還能降逆止嘔,緩解胃氣上逆、噁心嘔吐等症狀。定生丸中還包含其他具有和胃降逆作用的藥物,如生薑、陳皮等,半夏的加入可協同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和胃降逆之效。
定生丸中加入胡椒,主要考量其辛溫性及藥理作用:
-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胡椒性溫,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驅除寒邪,緩解胃寒、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 促進血液循環:胡椒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有利於藥物成分的吸收和藥效的發揮。
因此,定生丸中加入胡椒,可以增強藥效,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疾病。
定生丸中包含全蠍,主要原因如下:
- 通經活絡: 全蠍性寒,入肝經,具有通經活絡、散瘀止痛之效。對於因血瘀阻滯導致的經閉、痛經、癥瘕等症狀,全蠍能起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作用。
- 鎮驚安神: 全蠍亦可安神定志,用於治療驚癇、癲狂、失眠等症。定生丸中加入全蠍,有助於平息肝陽上亢,鎮定神經,緩解患者的不安情緒。
定生丸中加入乾薑,主要原因有二:
1. 溫中散寒: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乾薑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起到緩解症狀的作用。
2. 助陽化氣: 乾薑還能溫補腎陽,有助於促進氣血運行,改善陽虛體質。在一些因腎陽不足導致的腰膝酸軟、畏寒肢冷、陽痿早洩等症狀中,乾薑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定生丸》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吐逆不定,久必生風」,意指小兒長期嘔吐不止,可能進一步引動肝風內擾,導致驚搐、神昏等風證。古代醫家認為,頻繁吐逆易耗傷津液,使筋脈失養,或脾胃虛弱而生痰濁,痰蒙清竅或痰熱動風,故需止嘔、化痰、息風並用。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止嘔降逆:
- 豬牙皂莢、瓜蒂:宣壅吐痰,通竅降氣,開塞止嘔。
- 半夏、藜蘆:化痰降逆,和胃止嘔,兼祛風痰。
- 生薑湯送服:溫中止嘔,輔助藥力發揮。
息風定驚:
- 蟾頭、烏蛇、乾蠍、蜣螂:蟲類藥善搜風通絡,止痙定搐。
- 天麻、天南星:平肝息風,化痰定驚,針對「久必生風」之證。
- 熊膽、牛黃:清熱涼肝,息風開竅。
化痰開竅:
- 雀兒飯甕(五倍子幼蟲)、膩粉、青黛:清熱化痰,收斂固澀。
- 雄黃、朱砂、龍腦、麝香:芳香走竅,化痰醒神,兼鎮驚安神。
外治通竅:
- 鼻內灌藥:直接刺激鼻竅,取嚏以開閉醒神,符合中醫「嚏法」急救思路。
配伍特點:
本方結合「止嘔、化痰、息風」三法,以蟲藥攻逐風痰,金石藥鎮驚,草藥調和氣機。外用內服並施,先以藥力直達上焦開竅,再內服湯藥調理中焦,體現「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原則。其藥物多具毒性,推測用於痰壅風動之急重症,屬「以毒攻毒」之峻劑。
中醫理論依據:
小兒「肝常有餘,脾常不足」,吐逆傷脾則土虛木亢,易化風生痰。本方通過瀉痰濁、平肝風、醒神竅,切中病機關鍵,符合「治風先治痰,痰去風自滅」之論。
傳統服藥法
雀兒飯甕10個(內有物者),蟾頭1兩(塗酥炙令焦黃),豬牙皂莢1分(去皮,塗酥炙令焦黃,去子),天麻1分,藜蘆半分(去蘆頭),烏蛇半兩(酒浸,去皮骨,炙令黃), 乾蠍1分(微炒),瓜蒂1分,天南星1分(炮裂),青黛1分(研細),朱砂1分(研細),龍腦1分(研細),雄黃1分(研細),麝香1分(研細),膩粉1分,曲頭棘針1分,蜣螂1分(微炒,去翅足),熊膽1分,牛黃1分(研 細),半夏半分(湯洗7遍去滑)。
上為末,以豬膽汁為丸,如綠豆大。
每用1丸,以溫生薑湯研,灌在鼻內,得嚏後,以生薑、薄荷湯下3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定生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四。 組成:半夏1兩,胡椒半兩(同炒),蠍尾半錢,乾薑2錢。 主治:化痰,和胃氣。主治:小兒吐逆不定,久必生風。
定生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五。 組成:雀兒飯甕10個(內有物者),蟾頭1兩(塗酥炙令焦黃),豬牙皂莢1分(去皮,塗酥炙令焦黃,去子),天麻1分,藜蘆半分(去蘆頭),烏蛇半兩(酒浸,去皮骨,炙令黃),乾蠍1分(微炒),瓜蒂1分,天南星1分(炮裂),青黛1分(研細),朱砂1分(研細),龍腦1分(研細),雄黃1分(研細),麝香1分(研細),膩粉1分,曲頭棘針1分,蜣螂1分(微炒,去翅足),熊膽1分,牛黃1分(研細),半夏半分(湯洗7遍去滑)。 主治:小兒急驚風,遍身壯熱,筋脈不和,手足抽掣,口噤面青,痰涎壅滯,及疳氣所攻,肌體瘦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