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油滴散中含有半夏,主要是因為半夏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
半夏味辛、苦,性寒,歸脾、胃經。其善於燥濕化痰,能有效清除痰濕,並止咳化痰;同時,半夏還能降逆止嘔,對於因痰濕阻滯、胃氣上逆引起的嘔吐有顯著療效。
因此,在油滴散中加入半夏,可以有效地化解痰濕、止嘔降逆,有助於緩解相關病症。
油滴散中加入胡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胡椒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祛除寒邪的作用。對於寒性腹痛、胃寒嘔吐等症狀,胡椒可以起到溫暖脾胃、緩解疼痛的作用。
- 行氣止痛:胡椒辛散,可以促進氣血運行,疏通經絡,對於寒凝氣滯導致的腹痛、腸鳴等症狀,胡椒可以起到行氣止痛的作用。
總而言之,油滴散中加入胡椒,是利用其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以達到治療寒性腹痛、胃寒嘔吐等症狀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油滴散】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小兒胃氣虛冷,痰盛吐逆」,意指小兒因脾胃虛寒、陽氣不足,導致水液運化失司,聚濕成痰,痰氣上逆而引發頻繁嘔吐。其病機核心在於「虛冷」與「痰盛」,故需溫中散寒、化痰降逆。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半夏(生用)
- 性辛溫,有毒,生用降逆止嘔之力強,專攻痰濕壅滯。《本草綱目》載其能「治痰飲及腹脹滿、嘔吐」,直接針對痰盛吐逆之主症。
- 生半夏未經炮製,化痰開結之效更峻,但配伍胡椒制其毒性,並協同溫散寒凝。
胡椒
- 辛熱純陽,入胃、大腸經,具溫中散寒、下氣消痰之功。《食療本草》謂其「治五臟風冷,心腹積氣」,能驅散胃中虛冷,從根源改善寒凝氣滯。
- 與半夏相配,一者溫散寒邪,二者化痰降逆,共奏「溫胃化痰、止嘔」之效。
生油(煎服之用)
- 方中要求煎藥時加入生油7滴,油脂質潤,可滑利痰涎,助痰濕下行;另能緩和生半夏之燥烈毒性,保護胃腑。
- 古籍中亦有以油治嘔的記載,如《聖濟總錄》用麻油調藥治噎膈,此處生油可能借其滑降之性輔助止嘔。
全方配伍思維
此方藥簡力專,以「溫化降逆」為核心:
- 以胡椒之熱,溫中散寒,治「胃氣虛冷」之本;
- 以生半夏之辛,化痰止嘔,治「痰盛吐逆」之標;
- 佐生油潤滑,既協化痰,又制藥毒。
針對小兒脾胃稚弱、寒痰上逆之證,透過溫通與降泄並行,使胃氣得復、痰消嘔止。
適應證特點
適用於吐物清稀、面白肢冷、舌淡苔白滑等虛寒痰飲表現,若見熱象(如口渴、吐物酸臭)則非所宜。
傳統服藥法
半夏(大者)14枚(生),胡椒49粒。
上為粗末。
每服半錢,水1小盞,入生油7滴,煎至5分,去滓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油滴散,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 組成:半夏(大者)14枚(生),胡椒49粒。 主治:小兒胃氣虛冷,痰盛吐逆。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