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痔神消散
WAI ZHI SHEN XIAO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瘍醫大全》卷二十三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02)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外痔神消散方劑中加入梔子,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梔子味苦寒,入心、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作用。外痔多因濕熱下注,血瘀凝滯而致,梔子能清熱解毒,消散濕熱,並能涼血止血,緩解疼痛,因此,在治療外痔時能起到良好的輔助作用。
外痔神消散方劑中使用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燥濕,消腫止痛: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解毒消腫之效。外痔常因濕熱下注、瘀血阻滯而致,黃柏可清熱除濕,消腫止痛,緩解外痔紅腫、疼痛等症狀。
- 殺蟲止癢: 黃柏亦有殺蟲止癢之功,可抑制外痔部位的細菌感染,減少瘙癢等不適。
總之,黃柏在[外痔神消散]方劑中發揮清熱燥濕、消腫止痛、殺蟲止癢的作用,有助於緩解外痔的症狀。
方劑「外痔神消散」中加入「胡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胡黃連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外痔常因濕熱蘊結、血瘀不通而致,胡黃連可清熱解毒,散瘀止痛,改善痔瘡紅腫、疼痛等症狀。
- 收斂止血:胡黃連亦具有一定的收斂止血作用,可促進痔瘡部位的組織收縮,減少出血。
因此,胡黃連在「外痔神消散」中扮演著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收斂止血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治療外痔。
主治功效
外痔神消散方劑功效分析
根據《瘍醫大全》顧世澄所載,外痔神消散由紅梔子、黃柏、胡黃連三味藥物組成,各一兩。此方專治外痔,其治療原理在於清熱解毒,涼血燥濕。
藥物分析及作用機理:
紅梔子 (一兩): 性寒,味苦,歸心、肝、肺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紅梔子中的有效成分能抑制炎症反應,降低血管通透性,減少腫脹疼痛,對於外痔的紅腫熱痛症狀有明顯的緩解作用。搗碎處理,能增加藥物有效成分的釋放和吸收。
黃柏 (一兩): 性寒,味苦,歸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黃柏的苦寒之性,能有效清除濕熱之邪,而濕熱往往是外痔發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其瀉火解毒作用,則能減輕局部炎症反應,控制病情發展。
胡黃連 (一兩): 性寒,味苦,歸心、肝、大腸經。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止痢的功效。胡黃連與黃柏作用類似,同樣具有清熱燥濕、解毒的功效,且其涼血作用能進一步控制外痔出血的症狀。三藥合用,增強清熱涼血,燥溼解毒的功效。
治療原理綜合:
外痔的發生與濕熱瘀阻密切相關。外痔神消散方中,三味藥物協同作用,通過清熱解毒、涼血燥濕的機制,達到治療外痔的目的。紅梔子主要負責清熱涼血,緩解紅腫疼痛;黃柏和胡黃連則共同負責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抑制炎症,從而達到消腫止痛,控制病情發展的效果。 三藥配伍,藥力相乘,使得療效更佳。 方中藥量比例相等,也體現了三藥功效的平衡與協調。
總而言之,外痔神消散方劑以其清熱涼血,燥濕解毒的功效,通過多個角度作用於外痔病竈,達到治療外痔的目的,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傳統服藥法
紅梔子(搗碎)1兩,黃柏1兩,胡黃連1兩。
水二宮碗,煎1碗,二煎、三煎俱煎1碗,共3碗,去滓;入皮消1斤燉化,撤去泥腳,取上清消汁,以文火慢煉成消。大田螺16個,每個入冰片1釐,待螺化成水,將水拌入消內,再加熊膽、兒茶各5錢,研細和入消內拌勻聽用。
每用,頭1次用苦參1兩,水3大碗煎成2碗,去滓;入制消末1兩,煎2-3滾,傾盆內,先熏後洗,每日洗3次;第2日仍用洗剩藥水,再加苦參1兩,加水1大碗煎成,加制消末5錢,如上熏洗;第3日照第2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寒,體虛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外痔神消散, 出處:《瘍醫大全》卷二十三。 組成:紅梔子(搗碎)1兩,黃柏1兩,胡黃連1兩。 主治:外痔。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