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定心防風散」方劑中包含「防風」,主要原因如下:
- 祛風止痙: 防風味辛,性微溫,入膀胱經,具有祛風解表、止痙安神之效。方中以其疏散風寒,止痙安神,以達定心安神之效。
- 疏散風邪: 防風善於疏散外感風邪,尤其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頭風、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方中用其疏散外風,避免風邪內侵,加重心神不安。
定心防風散中加入龍骨,主要是為了其鎮靜安神、固攝心神的作用。龍骨為動物骨骼化石,性寒、味甘鹹,歸心、腎經。其入心經,可鎮心安神,寧心安志,對於心神不寧、心悸失眠、驚恐不安等症狀有較好療效。同時,龍骨入腎經,可補腎固精,對於腎氣不足、心腎不交引起的失眠多夢、心神不安也有輔助作用。因此,定心防風散中加入龍骨,可以更好地起到鎮靜安神、固攝心神的功效,使方劑更有效地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
定心防風散中包含遠志,主要源於其安神定志的功效。遠志味甘苦,性溫,入心、肺、腎經,可養心安神,益智開竅。其藥性平和,能緩解心神不安,失眠多夢,健忘驚悸等症狀,與方劑中其他藥材如防風、白朮等共同作用,達到疏風解表、健脾益氣、安神定志的功效,從而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
定心防風散中加入紫石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鎮心安神: 紫石英性寒,入心經,具有清心熱、安神定志之效。對於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狀,可起到鎮定安神的作用。
二、清熱解毒: 紫石英亦能清熱解毒,對於因熱毒上擾而引起的心煩意亂、口舌生瘡等症狀,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定心防風散中加入紫石英,能夠起到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有助於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
定心防風散方中加入硃砂,主要基於其鎮心安神、清熱解毒之效。
硃砂,性寒,味甘鹹,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臨牀多用於治療心神不安、失眠多夢、驚悸癲狂、熱病神昏、口舌生瘡等症。
定心防風散方中加入硃砂,意在通過其鎮心安神之效,緩解患者心神不寧、心悸不安等症狀,同時也能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進一步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態。
定心防風散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在方劑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 清熱涼血: 生地黃能清熱涼血,可緩解因熱邪內擾所致的心煩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有助於安定心神。
- 滋陰潤燥: 生地黃滋陰潤燥,可緩解因燥熱傷陰所致的口乾舌燥、心悸不安等症狀,有助於平衡陰陽,滋養心神。
因此,生地黃在定心防風散中,可以起到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作用,有助於安定心神,改善心煩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
定心防風散中加入人參,主要是基於其補氣安神的作用。
人參味甘性溫,入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安神定志的功效。對於心神不寧、驚悸失眠等症狀,人參能起到補益心氣,寧心安神的作用。
此外,人參還有扶正固本的作用,可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抵禦外邪入侵,起到預防疾病的作用。因此,在定心防風散中加入人參,可增強其安神定志、扶正固本的作用。
定心防風散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助陽氣升發: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的作用。方中防風、柴胡等藥性偏寒,容易導致寒邪內侵,而乾薑可溫陽散寒,助陽氣升發,避免寒邪凝滯,使藥效更加協調。
2. 祛風止痛,配合藥性:乾薑還具有祛風止痛的作用,可與防風、羌活等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祛風止痛的功效,改善患者因風寒引起的頭風、頭痛等症狀。
定心防風散中加入細辛,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
一、溫經散寒,通竅止痛: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竅止痛之效。對於風寒襲肺、痰濁阻竅引起的咳嗽、氣喘、鼻塞、頭痛等症,細辛能溫肺化痰,通竅止痛,起到緩解症狀的作用。
二、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細辛與方中其他藥物如防風、白芷等,協同作用,可有效驅散風寒,疏通經絡,改善氣血循環,從而達到治療心悸、失眠等症狀的效果。
定心防風散中加入附子,主要是針對其溫陽散寒的功效。
附子性溫,入心、腎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補心陽、散寒止痛的功效。此方中,附子主要用於溫補心陽,改善心氣虛寒,從而達到安神定志的效果。
此外,附子亦可溫散寒邪,對於因寒邪侵襲導致的心悸、失眠、心痛等症狀也有較好的療效。
定心防風散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安神益智,寧心安神:茯苓味甘淡,性平,入心、脾、腎經,具有健脾益氣、寧心安神之效。其能滲濕利水,化痰濁,使心神安定,避免因痰濕、水氣困阻而導致心神不寧。
2. 補益脾腎,扶正祛邪:茯苓同時能補益脾腎,提高人體正氣,增強抗病能力。心神依賴脾氣、腎氣滋養,茯苓能改善脾腎功能,從根本上提升心神穩定,減少外邪入侵,達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定心防風散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主治「中風驚悸,心虛恍惚,言語失常,或嗔或怒,誌意不樂」,其證屬風痰擾神、心氣不足,兼有陽虛寒凝之候。中風後心神失養,或情志內傷致心氣虛弱,易生驚恐不安、言語錯亂、情緒失衡等症。方名「定心」即強調安定心神之效,而「防風」為風藥,提示外風引動內風,或內風挟痰上擾之病機。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風藥與潛鎮並用
- 防風:辛溫疏散外風,兼息內風,為治風通用藥,防風風邪擾亂心神。
- 龍骨、鐵精、紫石英:重鎮潛陽,安神定悸。龍骨斂浮越之陽,鐵精(鐵屑)鎮驚平肝,紫石英溫補心腎,定驚悸。此三藥合用,標本兼顧,既治風動之標,又固心腎之本。
補益心氣,滋養陰血
- 人參、熟乾地黃:人參大補元氣,安神益智;熟地滋陰養血,填補腎精。二者合用,氣血雙補,使心神得養。
- 白茯苓:健脾寧心,滲濕化痰,防痰濁蒙蔽心竅。
溫陽通絡,開竅醒神
- 附子、乾薑:溫補脾腎陽氣,散寒通脈。陽虛則痰飲易生,附子助氣化,乾薑溫中化痰,從根本杜絕痰濕之源。
- 細辛:辛香走竄,通陽化飲,助附子散寒,兼開鬱閉之竅。
安神定志,調和魂魄
- 遠志:化痰開竅,交通心腎,改善恍惚不樂。
- 丹砂(朱砂):鎮心安神,清心火,治言語錯亂、嗔怒等神不安舍之症。
加減之變通
- 若風熱偏盛(如面赤、煩躁、口乾),去乾薑之溫燥,加玄參清熱滋陰、解毒散結,防風熱煉津成痰。
綜論
此方以「標本同治」為核心,外祛風邪、內安神魂,補瀉兼施。其治風非單用疏散,而是結合重鎮(龍骨、鐵精)、溫補(附子、人參)、滋養(熟地),體現「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及「陽氣固則風邪難襲」之理。適用於心氣虛弱、陽虛痰擾所致之神志不寧,兼具古代「風病」與「虛損」雙重病機特點。大棗湯調服,更增調和營衛、補脾養血之效,助藥力溫和上達。
傳統服藥法
防風(去叉)1兩,龍骨1兩,遠志(去心)1兩,鐵精(別研)1兩,紫石英(別研)2兩,丹砂(別研)2兩,熟乾地黃(洗,切,焙)2兩,人參2兩半,乾薑(炮)1兩,細辛(去苗葉)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白茯苓(去黑皮)2兩。
如風熱盛者,去乾薑,加玄參1兩。
上藥除別研外,為散,再和勻。
每服1錢匕,加至2錢,煮大棗湯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及過敏體質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定心防風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四。 組成:防風(去叉)1兩,龍骨1兩,遠志(去心)1兩,鐵精(别研)1兩,紫石英(别研)2兩,丹砂(别研)2兩,熟乾地黃(洗,切,焙)2兩,人參2兩半,乾薑(炮)1兩,細辛(去苗葉)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白茯苓(去黑皮)2兩。 主治:中風驚悸,心虛恍惚,言語失常,或嗔或怒,志意不樂。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