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散

白虎散

BAI HU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0.3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4%
胃經 19%
心經 15%
脾經 15%
腎經 15%
肺經
胃經
心經
脾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白虎散中包含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白虎散主要針對熱病,如高熱、煩躁、口渴等症狀,石膏能有效清解體內熱邪,緩解症狀。
  2. 止汗生津: 石膏除清熱外,還具有止汗生津的作用。熱病常伴隨大量出汗,造成津液耗損,石膏能收斂汗液,生津止渴,補充津液,有助於恢復體力。

因此,白虎散中使用石膏,不僅能清熱瀉火,更能止汗生津,達到整體的治療效果。

白虎散中含有硃砂,主要原因有二:

一、清熱解毒,鎮心安神:硃砂性寒,具有清熱解毒、鎮心安神之效,可治療熱病煩躁、神志不清、驚厥等症狀。在白虎散中,與石膏、知母等清熱藥配合,可增強清熱解毒之效,同時還能起到鎮靜安神的作用。

二、降低藥性,緩解燥烈:白虎散中,石膏、知母等藥性偏寒涼,而硃砂則能減緩寒涼之性,使藥性更為平和,避免過於燥烈,更適合於熱病初起,邪氣未盛的患者使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虎散為傳統中藥方劑,其功效主治與組成分析如下: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要用於「中風」及「小兒急驚」,兩者皆屬中醫「風證」範疇,其病機多與風熱、痰火或肝風內動相關,表現為突然昏仆、肢體抽搐、牙關緊閉等症。古人以砒霜、鉛丹等峻烈之品外用,意在速攻風痰、開竅醒神,尤其以小劑量點耳,取「通竅逐邪」之效,符合古代對急症「以毒攻毒」的治療思維。

二、組成與藥理邏輯分析

  1. 砒霜(砷霜)

    • 性味:辛、酸,大熱,劇毒。
    • 傳統應用:外用可蝕瘡去腐、殺蟲劫痰。經「青蔥裹燒」炮製後,色轉金黃,可能降低毒性(古人謂「煅去其暴性」),同時增強其「透竅逐痰」之力。砒霜之辛烈,或能開閉通絡,針對風痰壅塞之病機。
  2. 鉛丹(黃丹)

    • 性味:辛、微寒,有毒。
    • 傳統應用:外用可解毒斂瘡、鎮驚安神。其重墜之性,能助砒霜沉降入裡,抑制肝風上擾;與砒霜同研,寒熱相制,或可調和藥性,共奏鎮痙熄風之效。

三、治療原理推論
白虎散以「點耳」給藥,取耳為宗脈所聚,與臟腑經絡相通(如少陽經循耳),藥物可能透過耳竅直入經絡,快速作用:

  • 砒霜:破痰結、通閉塞,針對風痰阻絡之急症。
  • 鉛丹:重鎮熄風,抑制肝陽亢動,緩解抽搐。
    二者相配,一攻一鎮,符合中風、驚風「痰熱生風」之病機,屬「急則治標」之峻劑。

四、方名寓義
「白虎」為西方金神,主肅殺、降逆。此方名或喻其性猛如虎,能驟降風火,或取其色白(砒霜煅後色金白)與鎮驚之效,類比白虎湯之清熱機制,然走竄外治之力更峻。

結語
此方體現古代「毒藥外治急症」的思維,以砒、鉛之毒性攻逐風痰,然其原理與現代藥理差異甚大,後世臨床已罕用,但作為歷史經驗,仍反映中醫「以竅治臟」「從速截風」的獨特治法。

傳統服藥法


砒霜 1分, 鉛丹1分。
上二味,先取砒研細,入青蔥梢內,輕輕扎定,次人稈草內,如縛粽子樣,以草火燒透,取砒如金色一鋌子,次取鉛丹,同研勻細。
每用時以燈心點藥一米許,入於耳內,左則左用,右則有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小兒驚巒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四肢抽搐牙齒痛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白虎散, 出處:《惠直堂方》卷一。 組成:生石膏10兩,辰砂5錢。 主治:中風;兼治小兒急驚。

白虎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 組成:砒霜1分,鉛丹1分。 主治:一切風蚛牙痛不可忍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