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提毒丹
DA TI DU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青囊立效秘方》卷二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寒 (0.40)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7%
胃經 24%
心經 12%
脾經 12%
腎經 12%
肺經
胃經
心經
脾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大提毒丹中加入石膏,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對於由熱毒引起的各種病症,如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皮膚紅腫等,石膏能有效清熱解毒,消除病邪。
- 涼血止血: 石膏還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熱毒引起的出血症狀,如鼻出血、咯血、吐血等,石膏能清熱涼血,止血止痛。
總而言之,石膏在大提毒丹中,發揮著重要的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大提毒丹方劑中包含硃砂,主要原因如下:
- 解毒功效: 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清熱解毒、鎮驚安神之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熾盛、神昏譫語、驚癇抽搐等症狀。
- 鎮靜作用: 硃砂能抑制中樞神經系統,起到鎮靜安神的作用,可用於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心悸不安等症狀。
然而,硃砂具有毒性,需嚴格控制使用劑量,並需由專業醫師處方,不可自行服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大提毒丹」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要用於治療梅毒(霉瘡)及臁瘡(慢性下肢潰瘍)久不癒之證。梅毒在古代屬難治之惡瘡,常伴腐潰流膿;臁瘡則因氣血瘀滯、濕熱下注,導致瘡面難以收口。此方以「提毒去腐」為核心,通過拔除瘡毒、化腐生肌,促進瘡面癒合。
組成邏輯及治療原理
陳降藥(3錢):
- 推測為「陳石灰」或「降香」之變稱。若為陳石灰(久置風化者),其性辛溫,具燥濕止血、蝕腐生肌之效,常外用於頑瘡潰瘍;若為降香,則能行氣活血、化瘀斂瘡。
- 在此方中可能協同紅升藥加強化腐之力,並助生肌收口。
紅升(1錢):
- 即「紅升丹」,為水銀、火硝、白礬等煉製之礦物藥,性峻烈,專攻提毒排膿、祛腐生新,為外科要藥。
- 其汞成分可殺蟲解毒,針對梅毒之深層熱毒,但用量需控(本方比例較低,配伍石膏以緩其烈性)。
生石膏(1兩5錢):
- 性寒清熱,可解紅升之燥毒,並緩和瘡面熱痛;其質地細膩,能吸附瘡口滲液,輔助收濕斂瘡。
- 大量使用亦為制衡紅升之毒性,避免過度蝕傷好肉。
朱砂(1錢):
- 甘微寒,能鎮心安神、解毒防腐,外用可抑菌斂瘡,與紅升同用增強殺蟲療瘡之效。
配伍特點與治療原理
- 攻毒與護瘡並行:以紅升、朱砂攻邪拔毒,生石膏、陳降藥護脾胃並緩和刺激,形成「峻藥緩施」之局。
- 提腐生肌節奏:先以藥力拔除膿腐(隔6日後再用收功藥),符合中醫外科「腐去肌生」的階段性治療原則。
- 適應證關鍵:適合瘡面腐肉未淨、膿毒未清之實證,若瘡久氣血虛弱,需配合內服補托之劑。
此方體現「以毒攻毒」的外治理念,通過礦物藥的強效提毒作用,快速解決頑瘡之腐滯問題,為後續生肌創造條件。
傳統服藥法
陳降藥3錢,紅升1錢,生石膏1兩5錢,朱砂1錢。
乳至無聲便用。摻瘡上,隔6日即可上收功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臁瘡
相同名稱方劑
大提毒丹, 出處:《青囊立效秘方》卷二。 組成:陳降藥3錢,紅升1錢,生石膏1兩5錢,朱砂1錢。 主治:梅毒、臁瘡久不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