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白金丹]的組成中包含[硃砂],因為硃砂具有安神定驚、清熱解毒的作用。硃砂能夠平息神經系統的過度興奮,對於改善由熱毒引起的症狀有顯著效果。在[白金丹]中,硃砂的加入能夠增強方劑的安神定驚和清熱解毒效果,提升健康狀況。
白金丹中含有雌黃,乃因其具有燥濕止癢、解毒殺蟲的功效。
雌黃性寒、味酸,入肺、脾經,能清熱解毒,並能抑制皮膚表面細菌的生長,因此可用於治療濕熱所致的皮膚瘙癢、瘡瘍腫毒等。但雌黃有毒,不可內服,且長期外用會導致皮膚損傷,故應嚴格控制使用劑量及時間,並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
白金丹中加入硫磺,主要是基於其燥濕殺蟲的功效。
硫磺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其性燥烈,善於燥濕止癢,殺蟲止痛,用於治療濕熱所致的皮膚瘙癢、瘡瘍、疥癬等症。白金丹主要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陰囊濕疹、陰囊瘙癢、陰囊腫痛等症,而硫磺的燥濕殺蟲功效正可有效針對這些症狀。
此外,硫磺還有解毒的作用,可以輔助治療因濕熱所致的毒邪內蘊。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金丹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一切風,偏風口不收斂,及半身不遂」,屬中風範疇,針對風痰阻絡所致之口眼歪斜、肢體偏癱等症狀。其病機多為痰濁壅滯經絡,氣機逆亂,風痰上擾。方中結合化痰、逐飲、補氣之品,旨在滌痰通絡、調暢氣機,以恢復氣血運行。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配伍分析
桑白皮(1兩)
- 性味甘寒,歸肺經,傳統用於瀉肺平喘、利水消腫,然其「行痰」之效亦被重視,尤善清肺中痰熱,間接疏通氣道與經絡。
前胡(1兩)
- 辛苦微寒,降氣化痰、宣散風熱,能「化風痰」而利胸膈,協同桑白皮加強肺氣肅降,使痰濁從下而解。
半夏(1兩)
- 辛溫燥烈,為化痰要藥,專攻脾胃濕痰,且能「開結降逆」,直接化解經絡中頑痰,助通暢氣血之路。
白朮(1兩)
- 甘苦溫,健脾燥濕,杜絕生痰之源。與半夏相配,標本兼治,既祛已生之痰,又防痰濕再生。
人參(半兩)
- 甘溫益氣,補脾肺之虛,扶正以助祛邪。氣足則推動痰濕代謝,亦防逐痰藥耗傷正氣。
陳皮(半兩)
- 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助半夏、白朮調暢中焦氣機,使「氣行則痰消」。
甘遂(1分,微炒)
- 苦寒峻烈,專攻逐水飲痰涎,雖用量極輕,但借其「搜剔經絡痰濕」之力,引頑痰宿飲從二便而出。
(二)組方邏輯與原理
此方以「化痰逐飲為主,健脾益氣為輔」,暗含「攻補兼施」之法:
- 化痰通絡:桑白皮、前胡、半夏、陳皮集中化解肺胃痰濁,甘遂直逐深伏痰飲,針對「風痰阻絡」之病機核心。
- 調氣健脾:人參、白朮補益中焦,既可防化痰藥傷正,又能培土製水,截斷痰濕化生之路。
- 劑型與用量:煉蜜為丸緩和藥性,黍米大小之丸劑適合漸消痰結,小兒酌減用量,體現分齡施治之思想。
推論功效延伸:
除主治風痰中風外,此方或可適用於痰濕壅肺之喘咳、胸膈痞滿等證,然需嚴格辨證。全方側重痰濁實邪之證,若氣虛血弱為主者恐非所宜。
三、總結
白金丹以滌痰通絡為第一要義,結合補氣健脾,體現「治風先治痰,治痰必調氣」之思路,符合古代對「偏風」痰阻病機的認知。其組方峻柔相濟,適度搭配甘遂峻藥,展現古人用藥之精妙權衡。
傳統服藥法
桑白皮1兩(銼), 前胡(去蘆)1兩, 半夏1兩(湯泡七次), 白朮1兩, 人參(去蘆)半兩, 陳皮半兩, 甘遂1分(微炒)。
消痰實,利胸膈。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黍米大。
每服5-7丸,水送下,周晬至1-2歲兒3丸,以上者以上意量加,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注意用量。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白金丹, 出處:《聖惠》卷九十五。 組成:朱砂3兩(别研爲末),雌黃1兩半,硫黃1兩。 主治:一切風,偏風口不收斂,及半身不遂。
白金丹,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四。 組成:桑白皮1兩(銼),前胡(去蘆)1兩,半夏1兩(湯泡7次),白朮1兩,人參(去蘆)半兩,陳皮半兩,甘遂1分(微炒)。 主治:消痰實,利胸膈。主治:肺壅痰實,胸膈不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