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伏火太陽丹
FU HUO TAI YANG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八六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3.86)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伏火太陽丹中加入硫磺,乃取其燥濕化痰、解毒殺蟲之效。硫磺性溫熱,入肺經,能燥濕化痰,對於濕熱痰阻之症有效;其亦具有解毒殺蟲之功,可清熱解毒,驅除體內之蟲毒。
然而,硫磺性烈,使用需謹慎,應遵醫囑服用,不可自行服用或超量服用,以免造成身體負擔或不良反應。
伏火太陽丹中使用硃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鎮驚: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清熱瀉火、鎮心安神之效。對於因心火亢盛、神志不安、煩躁失眠等症狀,硃砂能起到清熱降火、鎮驚安神的作用。
二、活血化瘀:硃砂亦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對於一些因瘀血阻滯而引起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硃砂能起到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伏火太陽丹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本方劑記載主治「一切冷氣」,意指其針對人體因陽氣虛衰、寒邪內侵所生之諸症,如四肢厥冷、脘腹冷痛、腰膝痠軟、畏寒喜暖等,屬中醫「陰寒內盛」之範疇。硫黃、丹砂為核心藥材,經特殊炮製後,強化溫陽散寒、通徹經絡之效,適用於寒證頑固者。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藥材配伍與炮製意圖
- 硫黃(10兩):辛熱有毒,歸腎、大腸經,傳統用於「補火助陽」,擅驅沉寒痼冷。經伏火(煅製)後毒性降低,保留溫陽之力,尤適內寒重症。
- 丹砂(5兩,即硃砂):甘微寒,重鎮安神,與硫黃相配,一寒一熱,既制硫黃燥烈之性,又引藥入心腎,調和陰陽。
- 針砂(25兩):鐵屑類物質,具「鎮驚、利水」之用,此處主要作為炮製輔料,透過長時間煮煉(七復時),促進硫黃、丹砂成分轉化,並吸附雜質。
炮製工藝之深意
- 水火共製:先以水煮(「煮七復時」)使藥性趨於溫和,再煅燒(「炭火煅成汁」)去其峻烈,最後埋地(「掘地坑埋」)以退火毒,層層緩解毒性,存留藥效。
- 柳條攪拌:東南柳條具升發之性,配合桑白皮(甘寒)刮藥,既防藥材沾附損耗,亦暗寓「調和肝肺」之意,助陽氣布散。
治療原理推論
- 溫通三焦:硫黃走腎命門,丹砂鎮心神,二者協同激發少陰(心腎)之陽,貫徹上中下三焦,驅散全身寒凝。
- 從血分引陽:丹砂色赤入血,硫黃性熱走氣,血得溫則行,氣得熱則通,共奏「血氣並調」之效,改善寒滯經絡之痛證。
- 丸劑緩圖:以燈心草煮棗肉為丸,燈心草利尿清心,大棗甘緩補脾,既能佐制硫黃之燥,亦使藥力持久釋放,契合「冷氣」纏綿之病機。
綜論
此方以硫黃為主軸,透過嚴謹炮製與配伍,轉毒性為藥力,專攻陰寒內結之證。其設計體現「以火伏火」思想,即借煅煉工藝馴化硫黃烈性,再以丹砂之寒監制,形成「熱而不燥」的溫陽體系,適用於真陽不足、寒凝血滯之體質。然須強調,此為古代用藥思路,臨床運用需辨證精準。
傳統服藥法
硫黃10兩,丹砂5兩。
上為極細末,飛過,針砂25兩淘淨,都入三斗鐵鍋內,用水常及7分以來,煮七復時,湯耗旋添熱湯,以連皮東南柳條子攪轉。如藥著條子上,逐旋以桑白皮刮下,卻火鍋中。候日數足,取少許於火上燒,無鬼焰為度;若有鬼焰即更煮,直候無鬼焰住火,再用水飛;澄去針砂不用。將丹砂、硫黃鍋內慢火泣盡水脈,團成塊,安生鐵鍋中,用炭一稱以上圍簇煅成汁,候火盡停冷,取藥,以紙五七重裹,掘地坑埋一宿,取出細研;用燈心煮棗,剝取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3丸,空心溫水或溫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伏火太陽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六。 組成:硫黃10兩,丹砂5兩。 主治:一切冷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