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丹散

真丹散

ZHEN DA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偏寒 (0.9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3%
心經 15%
心包經 15%
膽經 15%
膀胱經 7%
脾經 7%
肺經 7%
大腸經 7%
肝經
心經
心包經
膽經
膀胱經
脾經
肺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真丹散方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止癢: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之效,可有效抑制因濕熱引起的皮膚瘙癢、濕疹等症狀。真丹散常用於治療濕疹、皮膚瘙癢等,白礬的加入有助於改善這些症狀。
  2. 收斂生肌: 白礬還具有收斂生肌的作用,可促進皮膚組織再生,加速傷口癒合。真丹散常用於治療皮膚破損、潰瘍等,白礬的加入有助於促進傷口癒合,恢復皮膚完整性。

白礬在真丹散中發揮重要作用,與其他藥物配伍,達到燥濕止癢、收斂生肌的功效,有效治療皮膚病。

真丹散中加入川芎,主要是為了其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膽經,能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並可改善血循環,促進血液流通,有助於改善疼痛和腫脹。

此外,川芎還能疏散風寒,對於因風寒所致的頭痛、頭昏等症狀也有效。因此,真丹散中加入川芎,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疼痛、腫脹和血液循環問題,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真丹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陰癢似有蟲狀,煩悶」,屬婦人外陰瘙癍之症。古代醫家觀察到患者自覺陰部如蟲行瘙癢,兼有心煩悶亂,可能與濕熱下注、蟲蝕陰中所致(如現代醫學之外陰陰道念珠菌感染或寄生蟲病症)。其用藥形式為「以強囊盛,著陰中」,屬局部外治之法,直接殺蟲止癢,緩解症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真丹(即鉛丹)
    味辛微寒,有毒,古代外用多取其殺蟲解毒、收斂止癢之效。《本草綱目》載其可「解熱拔毒,長肉去瘀」,針對濕熱蟲蝕之癢,能燥濕殺蟲。現代研究顯示,鉛丹含四氧化三鉛,具抑菌作用,但毒性強,今已罕用。

  2. 礬石(燒,即枯礬)
    性酸澀寒,煅燒後燥濕收斂力更強。《神農本草經》謂其「主惡瘡,蝕惡肉」,外用能收斂分泌物、抑制微生物生長。其酸性可破壞寄生蟲或真菌生存環境,與真丹協同增強殺蟲之效。

  3. 芎藭(川芎)
    辛溫行氣活血,《日華子本草》稱其可「消瘀血、長肉」,此方中用量較重(四分)。推測其作用有二:一則活血改善局部氣滯血瘀之癢痛,二則利用辛香之性助藥透達病所,引真丹、礬石深入陰竅除蟲。

配伍特點

  • 殺蟲與燥濕並重:真丹、礬石直接針對「蟲狀」病邪,燥濕斂瘡以止癢。
  • 活血行氣佐使:川芎調和氣血,防止濕熱瘀滯,並助藥效滲透。
  • 外用局部起效:散劑囊盛置陰中,集中藥力於患處,符合「中病即止」原則。

此方體現古代「以毒攻毒」思維,針對實證濕熱蟲癢而設,然因含重金屬成分,現代臨床需謹慎評估替代方案。

傳統服藥法


真丹1分(研),礬石2分(燒,研),芎藭4分。
上為散。
以強囊盛,著陰中,蟲當死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白帶陰囊搔癢

相同名稱方劑


真丹散, 出處:《外台》卷三十四引《崔氏方》。 組成:真丹1分(研),礬石2分(燒,研),芎藭4分。 主治:陰癢似有蟲狀,煩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