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參歸鹿茸湯中加入黨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健脾: 黨參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胃之效。鹿茸性溫,入腎、肝經,溫腎壯陽、益精補髓,但性偏燥烈。黨參可輔助鹿茸,緩解其燥性,並補益脾胃,使藥力更好地發揮。
- 協調藥性: 參歸鹿茸湯中以補腎壯陽為主,但腎虛常伴脾虛,脾氣不足則影響腎氣的運化。黨參補脾健胃,可提升脾胃功能,使腎氣得以充盈,從而達到更好的療效。
加味參歸鹿茸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補血活血: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效。方中鹿茸性溫,功能壯陽益腎,溫補精血,但其補血之力不及當歸,故加入當歸以增強補血活血之效,使藥力更加協調。
二、 調和藥性: 鹿茸性溫,偏於燥熱,而當歸性溫和,可緩解鹿茸的燥熱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藥物過於燥烈,減輕對人體的負擔,更利於藥物作用於病竈。
加味參歸鹿茸湯是一個傳統中藥方劑,旨在補氣血、強身健體,其中的主要成分之一——鹿茸,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鹿茸是從未骨化的小鹿角上採集的鮮角,富含多種生物活性成分,如氨基酸、礦物質和有機酸等,具有滋補強壯的特性。首先,鹿茸能補腎壯陽,增強身體的免疫功能,特別適合體虛乏力、性功能低下的人羣。其次,鹿茸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對於氣血不足所引起的貧血、疲勞等症狀具有良好療效。此外,鹿茸還能抗衰老、延緩細胞老化,對提高生活品質有顯著影響。因此,加味參歸鹿茸湯中加入鹿茸,旨在提升方劑的整體療效,使其更有效地應對各種體虛症狀,幫助患者恢復健康。這一組合彰顯了中醫藥對於調理身體、增強免疫力的深刻理解。
加味參歸鹿茸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原因如下:
- 健脾利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參歸鹿茸湯補益氣血,但若脾虛濕盛,則難以吸收藥力。茯苓加入可健脾利濕,有助於藥物吸收利用。
- 化瘀通絡: 茯苓能通利水濕,並具有化瘀通絡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鹿茸、人參、當歸等藥材更有效地發揮其補益氣血、強筋健骨的作用。
因此,茯苓的加入不僅能提高藥效,更能改善藥性,使加味參歸鹿茸湯更適合於脾虛濕盛者使用。
「加味參歸鹿茸湯」中加入金銀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金銀花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在參歸鹿茸湯中,鹿茸、人參等溫補藥材性溫,容易引起上火。加入金銀花可平衡藥性,避免溫補過度,防止藥物副作用。
- 扶正祛邪: 金銀花除了清熱解毒外,亦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參歸鹿茸湯主要用於補氣血、益精髓,但若體內有邪氣入侵,則補益效果會受影響。加入金銀花可清熱解毒,祛除邪氣,使補益藥材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總而言之,金銀花的加入能有效平衡藥性,提高藥效,使「加味參歸鹿茸湯」更為安全有效。
加味參歸鹿茸湯中加入玄參,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滋陰降火:鹿茸性溫,人參性甘溫,歸脾經、心經,補氣血,益精髓,但易燥熱。玄參性寒,入心、肺、腎經,能清熱降火,滋陰潤燥,可制約鹿茸與人參的燥熱之性,防止藥性偏燥傷陰。
- 養陰生津:鹿茸補腎壯陽,人參益氣補血,但長期服用容易耗陰傷津。玄參能滋陰養血,生津止渴,可緩解鹿茸與人參補陽生熱所引起的津液耗損,使藥效更平和,更易被人體吸收利用。
加味參歸鹿茸湯中加入藁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風解表,祛風止痛: 藁本性溫,味辛,歸肝、脾經,具有疏風解表、祛風止痛的功效。參歸鹿茸湯以補益氣血、強筋健骨為主,加入藁本可緩解患者因氣血不足而導致的風寒痹痛等症狀,使補益效果更為全面。
- 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藁本與參、歸、鹿茸等藥物配合,可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藁本疏風解表,可使補益藥物更易於滲透到病竈,提高藥物療效。同時,藁本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藥物更好地吸收和利用。
加味參歸鹿茸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解毒、調和諸藥的功效。參歸鹿茸性溫熱,較為燥烈,甘草可緩解其燥熱之性,避免藥物過於峻猛,減少對人體的刺激,使藥效更為平和。
- 增強補益作用: 甘草亦有益氣補中、緩急止痛的功效。與參歸鹿茸合用,可加強補氣養血、益腎壯陽的功效,使整體藥效更為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加味參歸鹿茸湯之傳統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百會疽」,此症發於頭頂正中督脈百會穴處,形狀高突如道士冠帽,從側面觀之正對耳尖。古籍認為其病因乃腎水枯涸,陽火上逆所致。百會為諸陽之會,腎陰虧虛則陽火無制,上攻巔頂,化熱成毒而生癰疽。症見膿水清稀時,屬氣血大虛,故加黃耆以補托。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補益氣血,扶正托毒
- 上黨參(人參)3錢:大補元氣,助正氣抗邪。
- 西當歸2錢:養血活血,與人參共成氣血雙補。
- 鹿茸頂2錢:補腎陽、益精血,針對「腎水枯涸」之本,助督脈陽氣生發而不上逆。
- 雲茯苓2錢:健脾滲濕,防補藥壅滯,兼助氣血生化。
2. 清熱解毒,瀉火散結
- 金銀花1錢5分:清熱解毒,為治癰瘍要藥。
- 黑元參(玄參)1錢:滋陰降火,解毒散結,既清上浮虛火,又助腎水滋養。
3. 引經祛風,調和藥性
- 藁本5分:入督脈巔頂,為引經藥,兼散風邪。
- 生甘草5分:清熱解毒,調和諸藥。
加減與外治配合
- 潰後膿稀加黃耆3錢:益氣固表,托毒生肌。
- 外治分階段處理:
- 未潰用烏龍膏(推測為清熱散結之黑膏藥)外敷。
- 已潰以丹線(藥捻)橫向引流膿毒,避免直插傷正。
- 潰後爛流水者,以雞蛋白調酒藥末加枯礬外敷,收濕斂瘡;待膿稠改用浮海散(推測為拔毒生肌散)蓋膏。
整體治療思路
此方以補腎填精、益氣養血為本,結合清熱解毒治標,標本兼顧。通過補益督脈、滋腎水以制陽火,從根本調理「腎水枯涸」之病機;輔以外治提膤拔毒,體現「內托外消」之傳統瘍科治法,適用於虛中夾實之百會疽。
傳統服藥法
上黨參3錢,西當歸2錢,鹿茸頂2錢,雲茯苓2錢,金銀花1錢5分,黑元參1錢,藁本5分,生甘草5分。
潰後膿水清稀,氣血大虛,宜加黃耆3錢。
水煎服。未潰外用烏龍膏敷,潰後用丹線提清膿毒,線宜橫上,不可直插。若潰後浮爛流水者,用雞蛋白調酒藥末加枯礬少許敷數日,自潰膿稠,再用浮海散蓋膏。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服用期間應避免劇烈運動,以免發生出血。
- 本方具有一定的滋陰補腎作用,服用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參歸鹿茸湯, 出處:《外科真诠》卷上。 組成:上黨參3錢,西當歸2錢,鹿茸頂2錢,雲茯苓2錢,金銀花1錢5分,黑元參1錢,藁本5分,生甘草5分。 主治:百會疽,發於巔頂正中督脈百會穴,多高大如道士冠,自側面觀之,正對耳尖者。由腎水枯涸,陽火上逆所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