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白散

二白散

ER BA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八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極寒 (0.08)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5%
脾經 25%
肺經 25%
胃經 12%
心經 12%
腎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白散中加入山藥,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潤燥,健脾益氣: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腎經,具有滋陰潤燥、健脾益氣之功效。二白散主要用於治療燥熱傷肺、咳嗽氣喘等症,山藥的滋陰潤燥作用可緩解肺燥,而健脾益氣則能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疾病恢復。
  2. 固本培元,緩解虛損:燥熱傷肺往往伴隨脾胃虛弱、氣陰不足,山藥的補脾益腎功效可以固本培元,緩解虛損,加強整體治療效果。與二白散中其他藥物如百合、白芍等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滋陰潤燥、止咳化痰的功效。

二白散由白朮、白茯苓、甘草、芡實組成,其中芡實的加入,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

  1. 固澀止瀉:芡實性平味甘澀,具有健脾止瀉、固精止帶的功效,可針對脾虛泄瀉,或腎氣不固、遺精滑泄等症狀。二白散主治脾虛濕困,水停飲腫,而芡實的加入能加強固澀止瀉的作用,使脾胃功能得到更全面改善。
  2. 補脾益腎:芡實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等營養成分,具有補脾益腎的功效,能改善脾腎虛弱,提升機體免疫力,有助於增強整體治療效果。

二白散方劑中包含萬年青,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萬年青性寒,味甘苦,歸心、肺經,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其藥性與二白散中白芍、白芨的清熱涼血、止血生肌功效相輔相成,共同作用於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齒齦出血等症。

此外,萬年青對於濕熱所致的皮膚病也有較好療效,與二白散中其他藥物配合,可更全面地治療因濕熱引起的皮膚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白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脾痨」,屬中醫虛勞病範疇,其證候呈現脾氣虛衰、運化失常與陰津虧損之複雜病機:

  1. 運化失司:食不消化、腹脹痛、溏瀉、腸鳴,反映脾失健運,升降失常。
  2. 氣陰兩傷:唇焦毛聳、短氣難續、面色黃黑,為脾氣虛弱兼陰液耗損之象。
  3. 濕濁鬱熱:吐綠膿狀痰、便如黑汁,暗示脾虛生濕,久鬱化熱,痰濕膠結。

此病機已由單純脾虛發展至氣陰兩虛、濕熱夾雜的「虛中夾實」階段,故需標本兼治。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山藥配芡實(主軸)

    • 山藥:甘平,補脾肺腎之陰,兼固澀止瀉,針對脾虛泄瀉、陰津不足。
    • 芡實:甘澀平,健脾祛濕、固腎止瀉,與山藥協同增強「補脾攝濕」之力。二者等分合用,形成「補而不滯、澀而不燥」的基礎結構,重建中焦運化機能。
  2. 萬年青佐使

    • 性味苦寒,清熱解毒、利濕消腫。此處用「4大片」(量輕於主藥),取其微清濕熱之效,針對痰色綠膿、便色異常等鬱熱徵兆,為全方添加「通因通用」之妙,避免純補壅滯。
  3. 白糖調服

    • 甘緩補中,助山藥、芡實滋養脾陰,同時矯正萬年青苦味,促進藥力吸收。

全方配伍思維

  • 補瀉並行:以山藥、芡實補脾攝濕為本,佐萬年清輕清濕熱為標,契合「脾痨」虛實錯雜之病機。
  • 動靜結合:山藥柔性滋養,芡實固澀守中,萬年青流通濕濁,形成「補中有泄」的動態平衡。
  • 長期調攝:案例中「五月服百斤」的用法,反映此方藥性平和,宜持續輕靈調理,漸復脾氣,非峻補速效之劑。

關鍵治療原理
透過「健脾益陰為主,清化濕熱為輔」,逐步修復脾運功能,使津液得生、濕濁得化,改善氣陰兩虛與濕熱膠結的惡性循環,此即「二白散」命名之旨——以白(山藥、芡實)為君,白(白糖)為佐,淡斂甘守,終致陰平陽秘。

傳統服藥法


山藥、芡實各等分(約各4斤),萬年青4大片。
各炒,磨為細末。
入白糖1斤,滾水調服。
脾癆:一婦人得此症,脈又細數,余勸其單服二白散,遇飢即用,無論數次。頭一日即服五大碗。約五月,每日如此,脾氣漸服漸愈,竟得不死。問其前後所服幾何,約百斤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二白散是一味中藥方劑,不宜長期服用。服用二白散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消化不良大便溏痤瘡膿痂疹天疱瘡酒渣癬腹瀉多痰呼吸氣短言語無力呼吸急促,氣不接續之症

相同名稱方劑


二白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四。 組成:白芷1分,白蘞1份。 主治:諸鯁。

二白散, 出處:《外科大成》卷四。 組成:南星、貝母各等分。 主治:消腫。主治:痰核。

二白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三。 組成:寒水石(火燒赤,放冷,研)、白滑石各等分。 主治:痔漏,膿汁逗留,疼痛不止。

二白散, 出處:《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組成:白石脂1兩,白蘞1兩,苦杏仁1兩。 主治:祛濕,散風,化瘀。主治:痤瘡(肺風粉刺),酒渣鼻。

二白散, 出處:《外科大成》卷三。 組成:鉛粉1兩(水調攤碗內,艾熏5-7次,以粉黃色爲度),輕粉1兩。 主治:黃水瘡,頭煉、眉煉、耳蝕、羊鬍子、燕窠、膿窠等瘡。

二白散, 出處:《辨證錄》卷八。 組成:山藥、芡實各等分(約各4斤),萬年青4大片。 主治:脾癆,胸前飽悶,食不消化,吐痰不已,時時溏瀉,肚痛腹脹,空則雷鳴,唇口焦乾,毛發乾聳,面色黃黑,微微短氣,怯難接續,便如黑汁,痰似綠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