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疏風除濕湯中包含荊芥,主要原因在於其疏散風邪、除濕止癢的功效。
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發散風寒、解表止痛的作用,可有效驅散外感風邪,緩解因風邪入侵而引起的感冒症狀。此外,荊芥亦能通絡止痛、除濕止癢,對於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皮膚瘙癢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在疏風除濕湯中加入荊芥,可有效發揮其疏風解表、除溼止癢的功效,幫助患者緩解風溼痹痛、皮膚瘙癢等病症。
疏風除濕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原因有二:
- 祛風解表: 防風性辛溫,入肺經,能祛風解表,散寒止痛。疏風除濕湯針對外感風寒濕邪,引起頭身疼痛、肢體酸楚、鼻塞流涕等症,防風可有效驅散風寒,緩解表證。
- 止汗固表: 防風具止汗固表功效。濕邪困阻,容易導致汗出不止,甚至汗出如油。防風可固護肌表,減少汗液流失,防止邪氣入侵,有助於恢復正氣。
疏風除濕湯中加入蟬蛻,主要考量其疏風散熱和透疹止癢的功效。
蟬蛻性味甘寒,入肺經,具有輕揚升散之性,能疏散風熱,並透發疹痘,對於風熱、濕熱所致的發熱、頭痛、咽痛、口渴等症狀,以及麻疹、風疹、濕疹等皮膚病,都有不錯的療效。
此外,蟬蛻還能清熱利濕,對於濕熱所導致的肢體酸重、小便不利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因此,在疏風除濕湯中加入蟬蛻,可提升其疏風散熱、透疹止癢的效果,增強整體療效。
疏風除濕湯中包含薏苡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濕利水: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除痺的功效。對於風濕痺痛、水腫等濕邪引起的症狀,薏苡仁能有效利水消腫,改善濕邪阻滯所致的痺痛不適。
- 清熱解毒:薏苡仁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疏風解表,清除因風濕邪氣入侵而引發的熱毒。在疏風除濕湯中,薏苡仁能協同其他藥材,更全面地清除風濕熱邪,達到更好的療效。
疏風除濕湯中加入枳殼,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消痞,行氣散結: 枳殼味苦、酸,性寒,具有理氣消痞,行氣散結的功效。它可以疏通氣機,使風濕之邪得以宣泄,進而達到除濕的目的。
- 降逆止嘔,助消化: 疏風除濕湯常用於治療外感風寒濕邪,導致的胸悶、脘腹脹滿、嘔吐等症。枳殼能降逆止嘔,助消化,緩解上述症狀,提高療效。
疏風除濕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健脾燥濕: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燥濕之功。疏風除濕湯常用於風寒濕邪入侵,導致脾胃不和,出現畏寒肢冷、脘腹脹滿等症。白朮可以健脾益氣,燥濕化痰,協助祛除濕邪,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
- 固表止汗:白朮還具有一定的固表止汗作用,可以防止風寒濕邪繼續侵襲人體。疏風除濕湯中常伴有表虛自汗的症狀,白朮可以收斂腠理,固表止汗,增強機體抵抗力。
疏風除濕湯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燥濕:黃柏味苦寒,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對於風濕熱痹,兼有濕熱內蘊,症見關節腫痛、發熱、口苦、小便赤澀等,黃柏可有效清熱除濕,改善濕熱證狀。
2. 祛風止痛:黃柏性寒,能清熱解毒,並能祛風止痛。對於風濕性關節炎等風濕病,黃柏可輔助祛除風濕邪氣,緩解關節疼痛,改善疼痛症狀。
因此,黃柏在疏風除濕湯中起到清熱燥濕、祛風止痛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疏風除濕、止痛消腫的功效。
疏風除濕湯中加入車前子,主要基於其 利水滲濕 和 清熱解毒 的功效。
車前子性寒,味甘,入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作用。它能有效地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並清熱解毒,對於風濕性關節炎、水腫、尿路感染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在疏風除濕湯中,車前子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可以更好地發揮清熱利濕、疏風除濕的功效,達到治療風濕痺痛、關節腫痛、水腫等症狀的目的。
疏風除濕湯中加入車前草,主要是利用其利水滲濕和清熱解毒的功效。
車前草味甘性寒,入肺、肝、腎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之效。對於風濕痺痛、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車前草能夠有效地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消除水腫,緩解疼痛。
此外,車前草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清除體內熱毒,進一步促進風濕痺痛的消除,使患者更快康復。因此,疏風除濕湯中加入車前草,能夠有效地發揮其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功效,達到疏風除濕、緩解疼痛的效果。
疏風除濕湯中加入菊花,主要是因為菊花具有疏散風熱、清肝明目、除濕解毒的功效。
風熱之邪常易犯肺,而菊花性寒,能清熱解表,疏散風熱,並能清肝明目,對於因風熱上攻而引起的頭痛、目赤、鼻塞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同時,菊花也能清熱利濕,對於濕熱蘊結導致的濕疹、皮膚瘙癢等症狀也有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在疏風除濕湯中加入菊花,能有效地起到疏風解表、清熱除濕、清肝明目的作用,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疏風除濕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首重「疏風除濕」,所治諸症皆與風、濕、熱三邪相關:
- 唇風(血管神經性水腫):風邪上襲,唇周肌膚氣血壅滯,濕熱搏結而腫脹,屬「風濕熱鬱於上焦」之象。
- 顏面風腫(過敏性皮炎):風熱挾濕,客於陽明經(面為陽明所主),發為紅腫瘙癢,甚則起疹。
- 陰囊風腫初期:濕熱下注肝經,風邪外襲,陰囊肌膚水濕停聚,以腫脹為主,未至潰爛者。
古代醫籍雖無此方直接記載,然其治法承襲《內經》「風能勝濕」及張從正「濕邪當發散而去之」之旨,融合朱丹溪「清熱利濕」思想,為風濕熱三邪並治之方。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散風透邪為君
- 芥穗、防風、蟬衣:
三者皆輕揚上行,芥穗善解肌表風邪,防風為「風藥中潤劑」,蟬衣質輕透達,兼能止癢。合用之開鬼門(汗孔),使風邪從表而散,符合「其在皮者,汗而發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之則。
2. 清熱除濕為臣
- 生黃柏、車前子與車前草:
黃柏清下焦濕熱,車前子通利小便,車前草兼能解毒。三藥導濕熱從水道出,暗合「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訓。 - 生薏米:
甘淡滲濕,生用偏清熱,既能健脾以絕濕源,又助濕邪從尿泄,尤善治肌膚水腫(如陰囊腫時倍用)。
3. 調氣運脾為佐
- 生枳殼、生白朮:
枳殼行氣寬中,破滯消脹;白朮健脾燥濕,二者一消一補,恢復中焦運化,杜絕濕邪再生。
4. 引經佐使
- 菊花(或野菊花):
菊花清肝明目,善走上焦頭面,導諸藥力至顏面;若熱盛換野菊花,取其苦寒清解之力。遇陰囊水腫則去之,防其上行不達病所。
加減法精義
- 陰囊水腫加防己:
防己專走下焦,苦寒降泄,善行經絡水濕,與倍用薏米協力消下焦腫滿。
治療原理總論
此方以「開表透風、利尿滲濕、清熱解毒」三路並進:
- 風邪外散則腠理開,鬱熱得泄;
- 濕邪下利則水道通,腫勢自消;
- 氣機調暢則脾運健,濕無所聚。
全方構築「表裏分消」之勢,切中風濕熱邪纏繞皮腠之病機,故對風邪引動濕熱的急性水腫、皮炎卓有效驗。
傳統服藥法
芥穗2至4錢,防風2至4錢,蟬衣1至3錢,生薏米5錢至1兩,生枳殼3至5錢,生白朮3至5錢,生黃柏3至5錢,車前子5錢,車前草1兩,菊花3至5錢。
熱盛者,可用野菊花;若見陰囊水腫,去菊花,倍用薏米,另加防己,以祛濕消腫。
散風消腫,清熱除濕。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疏風除濕湯, 出處:《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組成:芥穗2至4錢,防風2至4錢,蟬衣1至3錢,生薏米5錢至1兩,生枳殼3至5錢,生白朮3至5錢,生黃柏3至5錢,車前子5錢,車前草1兩,菊花3至5錢。 主治:散風消腫,清熱除濕。主治:血管神經性水腫(唇風),顔面部過敏性皮炎,顔面風腫,過敏性陰囊水腫初期(陰囊風腫)。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