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豆湯
ER DO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熱 (2.18)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腎經 25%
心經 16%
肝經 8%
胃經 8%
大腸經 8%
小腸經 8%
脾經
腎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豆湯中包含黑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腎益精:黑豆性平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益精、烏髮黑髮的功效。腎為先天之本,精血之源,黑豆能滋補腎氣,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痠軟、頭髮早白、耳鳴等症狀。
- 利水消腫:黑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其中皁苷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有助於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改善水腫。
二豆湯中包含赤小豆,主要原因有二:
- 利水消腫: 赤小豆性平味甘,入心、脾經,具有利水消腫之功效。其能清熱解毒,利濕通淋,對於水腫、腹脹、腳氣等病症有顯著療效。二豆湯中加入赤小豆,可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減少水腫,改善身體機能。
- 健脾益氣: 赤小豆亦具有健脾益氣之功效,能補益脾胃,增強消化功能,改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問題。二豆湯中加入赤小豆,能增強脾胃功能,提高營養吸收效率,促進身體健康。
二豆湯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止嘔止瀉: 二豆湯以溫中散寒為主,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腹瀉、嘔吐等症。吳茱萸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止瀉止痛的功效,可助二豆湯溫中散寒,止嘔止瀉,改善脾胃功能。
- 配合藥性,增強療效: 二豆湯中的其他藥材,如白扁豆、赤小豆,也有溫中健脾、利水消腫的作用。吳茱萸加入其中,可與之相輔相成,溫中散寒之力更強,利於脾胃運化,增強二豆湯的整體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分析「二豆湯」之傳統功效主治
「二豆湯」載於古代醫籍,主治「腳氣腫滿」。此證屬中醫「腳氣病」範疇,多因風濕、濕熱或寒濕之邪下注足脛,導致氣血壅滯、水濕停聚,臨床表現為下肢腫脹沉重、麻木疼痛,甚則步履艱難。古代醫家以「淋蘸」(外洗)之法,直接作用患處,藉藥性透皮吸收以達宣通經絡、祛濕消腫之效。
組成藥物之性味與功用
黑豆(五升)
- 性味:甘平,入脾、腎經。
- 功用:利水消腫、活血祛風。《本草綱目》謂其「治水腫……除胃中熱痹,逐水脹」。
赤小豆(三升)
- 性味:甘酸平,入心、小腸經。
- 功用:清熱利濕、解毒排膿。《神農本草經》載其「主下水,排癰腫膿血」。
吳茱萸(一升)
- 性味:辛苦熱,有小毒,入肝、脾、胃經。
- 功用:散寒止痛、燥濕降逆。《本草備要》指其「袪風邪,逐寒濕」。
鹽(三大合)
- 性味:鹹寒,入腎經。
- 功用:軟堅散結、引藥入經。《本經逢原》云「鹽能走血……散結潤下」。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配伍架構:
- 黑豆+赤小豆:為方中主藥,二豆相須為用,增強利水消腫之效。黑豆偏走腎經,活血通絡;赤小豆偏走血分,清熱利濕,針對「濕熱壅滯」之病機。
- 吳茱萸:佐以辛熱之性,一則溫散寒濕,防二豆過於寒涼;二則辛香透達,助藥力滲透經絡,緩解足脛冷痛。
- 鹽:使藥,取其鹹能軟堅、下行之性,引諸藥直達下焦病所,並協調藥性。
外治法機理:
- 通過「煮湯淋蘸」,利用溫熱藥液熏洗患處,使局部腠理開泄,藥性隨熱力深入皮腠筋脈,促進氣血運行、水濕外散。
- 吳茱萸之辛熱與鹽之滲透性,可助藥力穿透腫滿之皮肉;二豆之利水成分則直接作用於濕停之處,標本兼顧。
針對「腳氣腫滿」之設計:
- 此方未用內服而採外洗,避開脾胃運化環節,直攻局部水濕瘀滯,尤宜於脾胃虛弱不耐內服者。
- 「避風處」操作,以防外邪趁腠理疏鬆時再度襲入,反映古代醫家注重治療環境的細節。
綜論
「二豆湯」以豆類為君,體現「藥食同源」思維,配伍簡煉而切中「濕壅下焦」之病機。其外治法結合藥物性味與物理溫熱效應,彰顯中醫「內病外治」的靈活運用,亦符合「治外必本諸內」的整體觀。今人若考其機理,可從抗炎、改善微循環、促進淋巴回流等現代角度進一步探究。
傳統服藥法
黑豆5升,赤小豆3升,吳茱萸1升,鹽3大合。
上藥都和勻。
每用1升,以水3鬥,煮取2鬥,去滓,於避風處,稍熱淋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本方有滑利之性,孕婦及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二豆湯, 出處:《聖惠》卷四十五。 組成:黑豆5升,赤小豆3升,吳茱萸1升,鹽3大合。 主治:腳氣腫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