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四皮飲中包含綠豆,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綠豆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消暑降溫的功效,能有效清除體內熱毒,緩解因熱毒引起的各種不適,如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
- 利水消腫:綠豆利水消腫的功效,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消除水腫,對因濕熱、暑濕引起的浮腫、小便不利等症狀有改善作用。
四皮飲以綠豆為藥材,不僅能清熱解毒,還能利水消腫,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療效,達到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目的。
四皮飲中的黑豆,主要因其皮、肉、心、腎四者皆可入藥,具有補腎益氣、活血通經等功效。
黑豆皮性寒,味甘,可清熱解毒、利水消腫;黑豆肉性平,味甘,能補腎益氣、活血通經;黑豆心性平,味甘,可滋陰養血、潤燥止渴;黑豆腎性平,味甘,可補腎固精、烏髮養顏。
四皮飲以黑豆為藥,旨在利用其多方面的藥用價值,以達到清熱解毒、利水消腫、補腎益氣、活血通經、滋陰養血等多重功效,全面調理身體狀況。
四皮飲中包含赤小豆,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消腫: 赤小豆性平味甘,入心、脾經,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四皮飲旨在清熱利濕,消腫止痛,赤小豆的利水消腫作用有助於排出體內濕熱,減輕腫脹。
- 健脾益氣: 赤小豆兼具健脾益氣的功效,能促進脾胃運化,增強機體免疫力。四皮飲常用於治療脾虛濕盛導致的疾病,赤小豆的健脾作用可改善脾胃功能,進一步增強藥效。
因此,赤小豆在四皮飲中發揮著利水消腫、健脾益氣的雙重作用,有助於達到清熱利濕、消腫止痛的療效。
四皮飲中加入桑白皮,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肺降火、宣肺止咳的功效。桑白皮性寒,味甘苦,入肺經,能清熱解毒,宣肺止咳,利咽開音。對於肺熱咳嗽、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四皮飲以清熱解毒、宣肺止咳為主要功效,而桑白皮的藥性與之相合,能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宣肺止咳效果,從而更好地治療相關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四皮飲之傳統功效分析
此方載於痘疹專書,主治「痘後眼目生翳」。古醫認為,痘瘡(天花)熱毒熾盛,若餘毒未清,上攻肝竅,則易致角膜渾濁、視物不清。方名「四皮」點明以皮類藥為主,取其輕清上行、涼散解毒之性,專清肝肺餘熱以退翳。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桑白皮(君藥)
- 性甘寒,專入肺經,瀉肺中伏火。《本草綱目》言其「瀉肺,降氣,散血」。痘毒多從肺衛而入,桑白皮能導肺熱下行,兼利水氣,切中「肺主皮毛」之理,從源頭清解毒熱。
綠豆皮、黑豆皮、赤小豆皮(臣佐藥)
- 三豆皮俱取質輕上行之性:
- 綠豆皮:甘寒解毒,專消痘毒亢熱,《本草備要》載其「解熱毒,退目翳」;
- 黑豆皮:古稱「大豆卷皮」,能活血疏風,《食療本草》謂其「主目盲翳膜」;
- 赤小豆皮:利濕活血,《本草經疏》言其「散熱毒,排癰腫」。
- 三皮協同,既解毒涼血,又分消濕熱瘀滯,助桑白皮疏通肝肺氣機。
- 三豆皮俱取質輕上行之性:
配伍蟬菊散(外用增效)
- 原方強調「煎水調下蟬菊散」,推測蟬菊散含蟬蛻、菊花等清肝明目之品。內服四皮飲清餘熱,外用蟬菊散直接消翳,內外合治標本兼顧。
治療原理總結
此方以「清金制木」為核心:桑白皮瀉肺熱以斷毒源;三豆皮涼血解毒,分走肝脾;配合蟬菊散外消翳障。全方輕靈透達,契合「上焦如羽,非輕不舉」之理,專為痘後熱毒上擾目竅而設,展現中醫「給邪出路」與「臟腑相關」的辨治思維。
傳統服藥法
綠豆半錢,黑豆半錢,赤小豆(水浸取皮)半錢,新採桑白皮1錢。
上銼。煎水調下蟬菊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痘後眼目生翳,若有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等症狀,可加用金銀花、連翹、板藍根等清熱解毒之品;若有眼部紅腫、疼痛、流淚等症狀,可加用菊花、決明子、夏枯草等清肝明目之品。
相同名稱方劑
四皮飲, 出處:《東醫寶鑑·雜病篇》卷十一。 組成:綠豆半錢,黑豆半錢,赤小豆(水浸取皮)半錢,新採桑白皮1錢。 主治:痘後眼目生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