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三豆漿方劑中包含黑豆,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補腎益氣:黑豆性平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益氣之效。腎主水,其氣化功能與脾胃密切相關。黑豆有助於補益腎氣,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水液代謝,有助於治療因脾腎氣虛導致的浮腫、水腫等症狀。
2. 滋陰潤燥:黑豆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具有滋陰潤燥之效。對於因陰虛火旺導致的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狀,黑豆能起到滋陰降火的作用,緩解不適。
三豆漿方劑中加入綠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綠豆性寒,味甘,入心、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之功效。它能有效清除體內熱毒,對於暑熱所致的發熱、口渴、煩躁等症狀有明顯療效。
- 健脾利濕:綠豆能健脾利濕,促進水液代謝,對於濕熱所致的腹瀉、小便不利等症狀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三豆漿方劑通常還會加入其他豆類,如黃豆、赤小豆等,共同發揮清熱解毒、健脾利濕的作用,以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三豆漿方劑中加入赤小豆,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利水消腫:赤小豆性平味甘,入心、脾經,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其含有的皁角苷能促進尿液排出,有助於消除水腫,對於水腫、腳氣、小便不利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 健脾益氣:赤小豆亦有健脾益氣、補血的作用,能改善脾胃虛弱引起的消化不良、腹脹、乏力等症狀。
三豆漿中加入赤小豆,可發揮其利水消腫、健脾益氣的功效,有助於改善身體狀況,促進健康。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三豆漿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記載於《準繩·幼科》與《瘍醫大全》,主要用於治療「痘毒」及「痘後癰毒初起紅腫」。中醫認為,痘瘡(如天花、水痘)癒後餘熱未清,或毒邪壅滯肌表,易形成局部紅腫熱痛的癰瘡。三豆漿透過外敷,借助豆類的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之性,促使痘毒外散,緩解初起癰腫。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黑豆:
- 性味甘平,入脾、腎經,古籍載其能「解諸毒」、「利水下氣」。
- 富含蛋白質與抗氧化成分,外用可助修復皮膚,減輕炎症。
綠豆:
- 性寒味甘,為清熱解毒要藥,《本草綱目》謂其「治痘毒,消腫」。
- 其清熱之力可抑制熱毒上攻,緩解紅腫熱痛。
赤小豆:
- 性平味酸甘,擅長利水消腫、排膿散血,《神農本草經》載其「主下水,排癰腫膿血」。
- 能促進局部氣血運行,消散瘀滯。
配伍邏輯:
- 協同清熱解毒:三豆皆具解毒之效,綠豆偏清熱,黑豆偏利濕,赤小豆偏散瘀,共奏清解痘毒之功。
- 醋調增強藥效:醋性酸收,能引藥深入,兼散瘀消腫,助藥力滲透肌表。
- 外敷直達病所:以漿汁外掃,使藥效直接作用於癰腫局部,避免內服可能之脾胃負擔。
治療原理:
痘後癰毒多因熱毒未盡,蘊結肌膚。三豆漿透過清熱、利濕、散瘀三途徑,促使毒邪從表而解,阻斷癰腫進一步化膿。現代觀點推測,豆類中的多酚類成分可能有抗炎、抗氧化作用,而醋的酸性環境或能抑制細菌生長,契合古人「消腫退紅」之效。
總結:此方簡便廉效,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思維,以藥性調和與局部作用,達到清熱消痘毒之目的。
傳統服藥法
黑豆1合,綠豆1合,赤小豆1合。
研爛為末。用醋研濃漿,時時以鵝翎掃之,紅腫退去。
三豆散(《準繩·幼科》卷六)、三豆丹(《瘍醫大全》卷三十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三豆漿性寒,體質虛寒者不宜過量飲用。
- 三豆漿有滑腸作用,脾胃虛弱者不宜飲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三豆漿, 出處:《痘疹傳心錄》卷十九。 組成:黑豆1合,綠豆1合,赤小豆1合。 主治:痘毒。痘後癰毒,初起紅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