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茱萸飲
WU ZHU YU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七十一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3.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吳茱萸飲以吳茱萸為君藥,主要因其辛溫燥烈,可溫中散寒、止痛止瀉,對於寒邪客胃、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嘔吐、泄瀉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此外,吳茱萸還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呃逆、嘔吐等症狀。
吳茱萸飲中其他藥材配合吳茱萸,共同發揮溫中散寒、降逆止嘔、止痛止瀉的功效,治療寒邪客胃、脾胃虛寒、飲食不節等引起的腹痛、嘔吐、泄瀉等症狀。
吳茱萸飲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之功效。吳茱萸飲用於寒凝血瘀、胸腹疼痛等症,而桃仁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促進血行通暢,緩解疼痛。
- 行氣止痛: 桃仁的活血功效也能改善血流通暢,同時能行氣止痛,配合吳茱萸等藥物,起到協同作用,加強止痛效果。
因此,吳茱萸飲中加入桃仁,可有效提升藥方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療效。
吳茱萸飲方中加入黑豆,主要有兩大原因:
- 調和藥性:吳茱萸性溫燥,容易傷陰耗血。黑豆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補腎益氣、健脾和胃的作用,可緩解吳茱萸的燥熱之性,防止其過度傷陰,使藥效更平和。
- 增強療效:黑豆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有助於改善脾腎功能,而吳茱萸主治脾胃虛寒、寒濕凝滯等症,黑豆的加入能增強其補脾溫胃的功效,使藥效更為顯著。
總之,黑豆的加入,既能調和藥性,又可增強療效,使吳茱萸飲的藥效更為全面。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吳茱萸飲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腎臟久積成奔豚,氣注小腹急痛,發即不識人」。奔豚乃中醫病名,指腎臟寒氣或水氣上逆,如小豬奔突,發作時氣從小腹衝胸至咽喉,伴劇痛、煩悶,甚則神志昏矇。此證多因下焦寒凝、氣機逆亂所致。方中「小腹急痛」「不識人」顯為寒邪上衝、氣血壅滯之象,故需溫散下焦寒濕、降逆通絡止痛。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吳茱萸
- 性味辛苦大熱,主入肝、腎、脾經,善於溫中散寒、降逆止痛。《本經》載其「主溫中下氣,止痛,除濕血痹」。此處用炮製後吳茱萸,減其燥烈之性,專攻下焦沉寒痼冷,化解腎臟久積之寒邪,抑制奔豚氣逆。
臣藥:桃仁
- 活血祛瘀、潤腸通便。其「去皮尖雙仁」可減毒性,增潤緩之效。本方取其破血行滯之功,配合吳茱萸溫通之力,化解寒凝血瘀所致之「小腹急痛」,達「血行則氣降」之效,助平衝逆之氣。
佐使藥:黑豆
- 甘平利水,滋腎解毒。與吳茱萸、桃仁同炒至熟,既可制吳茱萸之燥烈,又能引藥入腎,兼緩急止痛。「炒熟」後更增溫腎之性,協同君藥溫散寒濕,從本源化解奔豚成因。
煎服法精髓
- 童子小便:性鹹涼,可滋陰降火、引藥下行,《本草綱目》言其「降火甚速」。此處用以煎藥,既制吳茱萸過熱之性,又能導引藥力直達下焦,助降逆氣。
- 分三次服:於空心(晨起)、日午、夜臥時段服用,使藥力持續作用,針對「久積」之病機,逐步溫化寒邪。
三、方劑配伍思想
本方核心為「溫通降逆」,以吳茱萸散寒為本,桃仁活血為輔,黑豆調和為用,童子小便為引。寒散則逆氣自平,血活則痛止神清,標本兼治奔豚氣衝之急症。其炒製與煎法體現中醫「去性存用」的炮製智慧,尤其童子小便的運用,凸顯古人對病理與藥理深度結合的臨床思維。
傳統服藥法
吳茱萸(瘍洗,焙乾)1分,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1分,黑豆半兩。
上藥同炒,以黑豆熟為度。
用童子小便1升,浸少頃,煎至6分,去滓分3服,空心、日午、夜臥各1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溫腎散寒、通陽止痛的功效,因此不宜在夏季服用。
-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因此孕婦、月經期間、出血性疾病患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吳茱萸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一。 組成:吳茱萸(湯洗,焙乾,炒)4兩。 主治:産後中風腹痛。
吳茱萸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一。 組成:吳茱萸(瘍洗,焙乾)1分,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1分,黑豆半兩。 主治:腎臟久積成奔豚,氣註小腹急痛,發即不識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