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桃仁方

炒桃仁方

CHAO TAO REN F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偏熱 (1.1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脾經 13%
大腸經 13%
腎經 13%
心經 13%
肺經 13%
胃經 6%
膀胱經 6%
肝經
脾經
大腸經
腎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炒桃仁方中包含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藥性增強: 生桃仁性寒滑,入血分,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但其寒性較強,容易損傷脾胃,且滑利之性易傷血氣。炒制後,可減緩其寒性,減少對脾胃的刺激,同時可減弱滑利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穏定,更利於臨牀應用。

2. 毒性減弱: 桃仁含有苦杏仁苷,水解後產生氫氰酸,具有毒性。炒制可降低苦杏仁苷的含量,減弱其毒性,提高用藥安全性。

炒桃仁方中加入吳茱萸,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溫中止痛:桃仁性寒,善於破血行瘀,但容易傷及脾胃。吳茱萸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可溫中散寒,緩解桃仁寒性對脾胃的損傷,並協同桃仁活血止痛,減輕瘀血阻滯引起的疼痛。
  2. 引藥入血:吳茱萸氣味辛香,能引藥入血,加強桃仁活血化瘀的作用,使其更有效地達到治療目的。同時,吳茱萸還有升散作用,可幫助桃仁氣血上行,改善瘀血阻滯引起的頭暈目眩等症狀。

炒桃仁方中加入大青鹽,主要有兩個原因:

  1. 增強活血化瘀之效: 大青鹽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與桃仁的活血化瘀、潤腸通便作用相輔相成,能更好地達到治療血瘀、疼痛、便祕等症狀的效果。
  2. 緩解桃仁的燥性: 桃仁性溫燥,長期服用可能導致燥熱上火。大青鹽性寒,能中和桃仁的燥性,防止藥性過於偏燥,避免副作用。

總之,大青鹽的加入,不僅增強了炒桃仁方的治療效果,還提高了藥物的安全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此方劑【炒桃仁方】的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如下: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明確載於古籍,主攻「山嵐毒氣」——指南方深山密林間因濕熱鬱蒸而形成的瘴氣,或泛指因地理環境導致的穢濁疫癘之氣。其病狀多見頭脹胸悶、嘔惡寒熱,或引發瘧痢等症。方中強調「大辟山嵐毒氣」,即以芳香化濁、解毒辟穢為核心。

二、組成藥材與配伍邏輯

  1. 桃仁(1斤)為主藥

    • 性味苦甘平,本為活血化瘀之品,但此方取其「破滯通絡」之能。古人認為瘴氣致病與氣血壅滯相關,桃仁炒製後毒性降低,兼能潤腸,使穢濁從下而解。
    • 現代視角:桃仁含苦杏仁苷等成分,或能調節免疫反應,緩解濕熱毒邪所致的炎症。
  2. 吳茱萸(4兩)為輔藥

    • 辛熱燥烈,傳統用於溫中降逆、散寒燥濕。此處與桃仁同炒,取其芳香氣味「辟惡氣」,並藉其溫性化解濕毒陰邪。
    • 協同作用:吳茱萸的揮發油(如吳茱萸烯)可能抑制環境病原微生物,符合古代「解毒」思維。
  3. 青鹽(4兩)為佐使

    • 鹹寒入腎,既能引藥下行,又能清熱解毒。其礦物質成分可防腐,助藥材保存;炒製後與吳茱萸共制桃仁,減其燥性,增其辟穢功效。

三、炮製與服法設計原理

  • 同炒密封七日:使三藥氣味交融,吳茱萸辛香與鹽的滲透性深入桃仁,增強「芳香化濁」之力;密封後取用,符合古代「陰陽相濟」的藥性調和理念。
  • 去茱萸鹽後嚼服:僅留桃仁,因桃花味香。

四、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屬「環境醫學」範疇,針對濕熱穢濁之氣致病。透過:

  1. 芳香闢穢(吳茱萸為主)→ 直接對抗外界瘴氣
  2. 通絡導滯(桃仁為本)→ 疏通氣血壅滯,排出內生濁邪
  3. 清熱解毒(青鹽為助)→ 平衡濕熱,截斷毒邪化火之勢

五、與類似方劑比較
如「藿香正氣散」偏重解表化濕,此方則以「通絡+芳香」為特色,更適合瘴氣深入絡脈者。其嚼服法類似「含化」,使藥效緩釋於口咽,形成黏膜保護,或為預防瘴氣從口鼻侵入的直觀設計。

傳統服藥法


桃仁1斤,吳茱萸4兩,青鹽4兩。
大辟山嵐毒氣。
上藥。同入鍋內炒,候桃仁熟為度,以瓷瓶貯密封,七日後取出,去茱萸並鹽,只將桃仁去皮尖。
時嚼10-20枚。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炒桃仁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七。 組成:桃仁1斤,吳茱萸4兩,青鹽4兩。 主治:大闢山嵐毒氣。主治:治山嵐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